
别斯科娃接着写道:“对此见仁见智,比如给他提供相应的军事帮助,在他的地盘里建个有实际意义的办事处,给他在开发中东铁路项目上提供贷款等等。遗憾的是,当时的莫斯科决策者并不想采取以上的实际步骤,来解决与张作霖的紧张关系。他们不允许苏维埃政权做出让步。在涉及到给张作霖提供援助的问题,苏联政府开始曾有过许诺。只不过常常朝令夕改,从来没有落实。这就会使张作霖在这个问题上产生怀疑,认为这个自我标榜‘欧洲无产者’的国家与传统的帝国主义国家没什么两样。因此也会对苏联政府的其他政策和方针产生怀疑和动摇。在对待苏联政府曾经允诺提供援助的问题上,张作霖始终认为:苏联人是在耍弄他、愚弄他。因为,苏联代表在诱惑他可以提供援助的同时,却一直在实实在在地向他的死敌冯玉祥将军等提供大批的军事援助。”①这种对张作霖摇摆不定的政策,导致了双方的相互敌视。1924年底,这种敌视开始呈公开化状态,集中表现则在中东铁路与外蒙地位确定等问题上。 首先,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奉系经常与苏方管理人员发生摩擦。
按照双方签署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议》第三款中有关中东铁路的规定,在东北地区,即使运送奉系士兵,也要向中东铁路管理局付一半的运费。因为《协议》中说得很明白:中东铁路完全是商业的合作企业,所以不可能免费提供运输。最初,奉系对此条款没有任何异议,并较好地遵守了该条款的规定。但是随着苏联与张作霖的关系日趋恶化,双方对有关中东铁路条款的纠纷日益增多,直至奉系拒绝支付中东铁路运送士兵、军事物资的运输款项。 1925年8月,张作霖宣布:过去归中东铁路所有的法院系统都归奉军管辖,并废除中东铁路对所属的教学系统的所有权。
对于张作霖的上述举动,苏联外委会委员契切林负责起草了一份照会,于1925年8月31日发给中华民国驻莫斯科的代办处。该照会说:“鉴于张作霖的上述要求,本政府要等待中东铁路管理局等部门做出答复。同时建议在外交框架内举行双边会谈。”①但是在1925年9月2日,即中方收到该照会后,张作霖仍指使哈尔滨等城市的军警强行没收了中东铁路沿线地区的所属法院和中东铁路的其他部分资产,同时还驱赶了大批中东铁路所属的航运公司的苏方工作人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