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Angry Young Man),全称“愤怒青年”,指对社会的不公平现状不满的青年人群。广义上指凡是怀有对某些社会现象和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不满情绪的愤怒青年,他们不满某些社会现状,更想要改变这个现实社会不公平的一面,后来被简称为“愤青”,并成为网络语言中的专有名词,四个字的原称反而不常用了。历史上的工人运动,游行示威中出现过很多愤青,大多是怀有正义感,对压迫不满的先进阶级。不过,当今社会这个词汇更多的出现在网络论坛,微博,贴吧中。 愤青的言论针对性强,如果能够引起大量围观,容易对社会舆论造成影响。愤青一词在如今的社会上,褒贬不一,用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意味,在于你做出的事是正义还是错误。 “愤青”广义上指凡是怀有对某些社会现象和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不满情绪的愤怒青年。因此,事实上“愤青”不限于任何一个时代与国家,古今中外都有,如满怀报国之志,却遭猜忌而投汨罗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再如带领法国人民征服整个欧洲的拿破仑,还有像毛泽东这样的历史风云人物,甚至连希特勒、斯大林、本拉登,他们的早年都可称为广义上的“愤青”。“愤青”狭义上是指对社会、政府、国家的明天已彻底失去希望,以激进的言辞表达想法的人士。因此,狭义上的“愤青”也被一般老百姓所厌恶,他们不是消极逃避,就是盲目乐观。对于愤青没有明确的定义。 1 时间:清代(1890年代) 愤青:翁同龢 结果:甲午战败 翁同龢 1894年夏天,日军大规模出兵朝鲜。中日冲突已不可避免。 是战、是和,两派势力打起了嘴仗。 民间舆论和大批将领都主战立即和日开战。其中,著名愤青、帝师翁同龢嗓门最大:打!打!打!打死小日本这个龟孙! 李鸿章态度是谨慎的,一方面,慈禧即将迎来自己的六十大寿,主战得不到这位中国实际统治者的支持。另一方面,他深知中日两国军力之差距。国际环境上,俄、英等殖民大国心存觊觎,与日本开战,势必顾此失彼,形势更加恶化。 李鸿章想先通过外交调停,为战争争取准备时间。 翁同龢却鼓吹李鸿章多年来花费钱财无数,为何避而不出。还在皇帝面前造谣煽动,说李鸿章要组建李家军。 在这位爱国愤青的鼓吹下,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决定对日一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