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8M28形制较C18M26、C18M27略小,保存相对较好。墓道发掘长4.28米,东部被晚期现象打破,口宽3.64、底宽1.65~1.80米。南壁内收2级生土台阶,土壁上挖出四个长方形凹槽;北壁上发现一处活土二层台,解剖后发现了与南壁对应的凹槽,活土台的形成可能和二次葬有关。甬道长4.38、宽1.66、残高2.12米。甬道南壁掏一暗券耳室,进深2.56、宽1.87米,顶已坍塌。横室长7.12、宽3.08米。横室向南掏一暗券侧室,长2.52、宽2.36米,顶部坍塌。后室长3.80、宽1.66、高3.74米,底部残留棺痕一具。 三座墓葬均盗扰严重,仅出土少量器物,包括陶器、铁器、铜器、玉石器等。陶器有罐、碗、盘、耳杯、案、仓楼、猪圈、动物俑等,铜器有矛、铺首、合页、盖弓帽等,铁器有镜、铲等,石器有玉片、滑石猪等。三座墓葬内均出土了方形穿孔玉片,其中C18M26见银缕。 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初步判断三座墓葬的年代属东汉晚期。《后汉书·礼仪志下》载:“……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结合三座墓葬的形制、规模,其墓主人身份极有可能属于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级别的高等级贵族。近年来,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先后在偃师城关镇、首阳山镇的邙山南麓发掘多座东汉封土墓冢,其中大部分均随葬有玉衣片,在后张村北华润电厂的考古工作中还发现了金缕玉衣片。以上发现表明,汉魏洛阳城东、邙山南坡至洛河间的缓坡地带,在东汉时期是极为重要的高等级贵族墓葬区。 鉴于发现的重要性,在发掘结束后及时对墓葬进行了回填保护。同时,协调相关部门调整原有规划线路,绕行通过该区域。 金缕玉衣的相关资料: 长1.88厘米,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5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形,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前胞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五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唅,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共用玉片2498片,由1100克的金丝联缀而成。 古代凡是被于身体的,都叫"衣";裤子叫"胫衣",袜子叫"足衣",为死者盖在脸上的叫"面衣"。"玉衣"是指包裹全身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的衣罩,其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专为罩尸之用。古籍中常称为"玉匣",又作"玉押"、"玉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