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掠取奴隶。阿里一再告诫入侵之奥埃军政官员说,我们不断往苏丹派兵的目的“就是要从苏丹掳回黑苏丹人”。他认为:“适合招募入伍的奴隶,具有和宝石同样的价值,甚至更有价值。”他计划从苏丹取得10万黑奴,为达此目的,有时甚至和下属做交易,即每送回3000名适合服兵役的苏丹黑人,就给他们增调1000人的军队。获取黑奴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战争俘虏。例如在征服杰贝勒塔比时掳回了1900名俘虏。二是武装猎获。猎奴主要在努巴山区、尼罗河上游及埃塞俄比亚边境地区进行。三是国家专卖。阿里曾颁布命令,规定奴隶贩卖商除为政府效劳外,不得在苏丹境外贩卖奴隶。他还和达尔富尔素丹订立奴隶专卖协定。据估计,散纳尔每年向埃及输出1500名奴隶,达尔富尔每年多至6000人;善迪奴隶市场更加繁荣,生过天花的年轻男子值15美元,姑娘值25美元。在苏丹南部,贩奴活动更加猖獗。阿拉伯人和北方人成了唯利是图的中介人。四是代缴实物税。阿里曾允许把身强力壮的苏丹人当作实物税上缴。掳回的奴隶用途不一。身强力壮的训练充军,有较高技能者充作官员薪饷或家内使用,其余变卖出售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在奥埃征服的60年,苏丹丧失了大量的人口,仅1839年在苏丹捕捉的黑奴就达到20万人。人口的急剧减少使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第二,难圆黄金梦。在入侵苏丹前,阿里曾听说,苏丹南部粒粒黄沙都含有金子。征服苏丹后,他陆续派专家到苏丹去分析土壤样品,他本人也亲赴苏丹视察。结果表明,苏丹仅在法祖格利地区和希布恩山区有少量黄金。懊丧之余,他转而贪婪掠夺苏丹的象牙、阿拉伯树胶、骆驼、牛、羊等。1827-1828年大约从苏丹掠走1270吨树胶, 1836-1837年向埃及输出了25000张牛皮、 6400张山羊皮和19600张绵羊皮。19世纪70年代,大约每年有3000-4000头骆驼从事来往于埃及--苏丹之间的贸易。戈登还宣布在赤道地区对象牙贸易实行政府垄断。埃及每年从垄断苏丹象牙贸易中弁取商业利润就高达400万镑。 第三,强行征收苛捐杂税。征税有以下特点:一是重复缴纳。苏丹人民每年须缴税三次。一次上缴埃及国库,一次上缴苏丹总督,一次落入税吏和地方官吏的腰包。二是税目繁多。除规定的人丁税、牲畜税、什一税之外,还有出售谷物和牲畜的上市税(一般为售出价值的50%)、水车税(每年7镑⑤)、挂旗税(4镑)和修房税等。三是采用估税法。高额估税,不顾人民承受能力,不管天灾人祸,照例完纳。四是征法恶劣。不但实行连环保法,还在军队陪同监督下提前预征。如1871年,加法尔·穆兹哈尔总督在北方诸省超限度地征收了水车税,其继承者还一年征收了三年的水车税。仅1873年一年,埃及统治者就从苏丹人民身上搜刮了100万镑⑥,相当于埃及当年政府收入的1/10。 1878年,苏丹财政赤字累计达32.7万英镑,但埃及政府还规定每年上缴埃及14.3万英镑。沉重的赋税不但源源流入埃及国库,也填满了官员们的私囊。一个月薪二镑的政府机关文书因得到总督赏识擢升税吏,任职三年便搜刮钱财达6万镑。这意味着5000户人家被捣毁,几百万人无端被掠夺和遭鞭笞,意味着无数抗命不缴税的人被杖毙于门前⑦。曾经人口稠密、农牧兴旺的散纳尔,在19世纪70年代初,145个村庄只剩下599人,大部分居民不是饿死,就是为逃税而四处流浪。 苏丹人民不甘沉沦,自奥斯曼埃及占领以来,一直进行着反抗。1822年秋,马克·尼米尔指挥群众纵火烧死伊斯梅尔·卡米尔。1834年,马哈斯人民在马克·巴黑特领导下掀起抗税暴动。1865年,卡萨拉驻军中全体苏丹籍士兵发动兵变,反对残暴统治。1877年,达尔富尔人民在拉希德领导下发动抗税起义。……在苏丹人民不断英勇斗争的同时,伊斯兰化的苏丹社会出现了一种“马赫迪期待”,即当广大贫苦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和荒淫奢华的生活深恶痛绝时,就会期待“马赫迪”降世,建立千年幸福王国,既恢复真正的教义,又把群众救出苦海。1881年,这个伟大的先知应运而生,他就是穆罕默德·艾哈迈德。 二、马赫迪大起义 穆罕默德·艾哈迈德1844年8月12日生于阿巴岛一个造船主家庭,后迁至卡拉里。他自幼离家,辗转拜师,研习宗教,潜心苦修。他深受穆斯林世界正在广泛兴起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之鼓舞和影响,深深同情人民疾苦,痛感伊斯兰教的腐化和堕落。据说他曾拒吃学校发的口粮,认为那是反动政府从人民身上搜刮来的。他还在其教长为儿子举行的割礼仪式上,反对用女奴跳舞,认为这有悖原始伊斯兰教。被革出师门后,他经过痛苦的思索,决定净化宗教,拯救民族,并毅然宣布自己就是众所期待的先知--马赫迪,从而担负起变革社会现实的历史使命。 1881年6月29日,马赫迪在阿巴岛发布宣言,愤怒声讨奥斯曼埃及统治者。他说:“这些土耳其人以为王国是他们的。……他们违背了安拉的使者及众先知的教导,无视安拉的启示,篡改穆罕默德的法律,亵渎安拉的宗教,把人头税强加在你们和所有穆斯林的脖子上。……土耳其人不断抢走你们的人,将他们戴镣监禁,掳掠你们的妻儿,屠杀安拉保佑下的生灵。”他提出“宁拚千条命,不缴税一文”的战斗口号,号召人民对土耳其人进行圣战,以古兰经和圣训作为指导思想,在苏丹建立“普遍平等,处处公正”的理想社会。 阿巴岛起事后,喀土穆占领当局先派人前去调查核实。8月7日派出和平使团招降,声称总督是应该服从的领导者。马赫迪义正辞严地驳斥道:“我才是伊斯兰世界应该服从的领导者,我受之于安拉的使命,谁都要服从。”软的不行,拉乌夫总督便派出助手萨乌德率军200人前去讨伐。8月12日,马赫迪率领一支由350人组成的军队、打着写有“先知的哈里发--穆罕默德·马赫迪”字样的四面大旗勇敢迎战,杀敌120名士兵和6名军官,自己伤亡仅12人。这一仗揭开了马赫迪武装大起义的序幕。 首仗大捷后,马赫迪及时进行了战略大转移。他效法先知从麦加到麦地那的先例,把义军从政府军控制范围内的、位于尼罗河上易受水陆夹攻的阿巴岛带向卡迪尔山区。此地地势险要,政府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多是逃荒而来的农民,有利于发动群众,壮大队伍,建立根据地。1881年12月9日,法硕达省督拉希德率领由350名士兵、 70名非正规军和1000名舒卢克部落民组成的军队,想出其不意消灭马赫迪,但却钻进了义军设好的埋伏圈,全军覆没。从此马赫迪威名大振,通往卡迪尔山道路上挤满了前来投降的人。1882年6月7日,散纳尔省督沙拉利率军3000人前来围剿,马赫迪指挥3500人在卡迪尔全歼来敌。卡迪尔之战影响极大,群众认为这简直是个奇迹,似有神助,魔法无边。义军人数随之迅速扩大到15万。 1882年7月,英国趁法国入侵突尼斯之机,炮轰亚历山大里亚,9月攻陷开罗,击败了实际上与马赫迪起义军遥相呼应、默契配合的阿拉比运动。从此,埃及实际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苏丹也作为保护英国在埃及统治的屏障和向南扩张的必经之地而成为英国的进攻目标。同时,英国人第一次提出“必须着手解决苏丹问题”。马赫迪起义的矛头指向也从以反奥埃统治为主变成反英埃侵略。马赫迪利用阿拉比抗英之机,一方面整编义军,加强军事训练,为军事上从战略防御转向进攻准备条件;一方面大量散发信件,广遣密使,到处鼓动。起义像洪水一般蔓延全国,甚至到最遥远的穷乡僻壤,慢慢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大好形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