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苏丹马赫迪大起义(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1882年9月4日,马赫迪挥师三万,正面攻击苏丹第二大城市、科尔多凡的政治经济中心乌拜伊德。但由于起义军尚不完全适应从丛林游击战向阵地攻坚战的急剧转变,结果丢下上万具尸体败归。马赫迪立即总结教训,决定围困巴腊和乌拜伊德。10月击败了来自喀土穆、由加迪尔帕夏率领的两个正规营和752名非正规军的援助。1883年1月5日,既无粮草、又无援军的巴腊守军投降。马赫迪给予宽大处理,打消了乌拜伊德守军的顾虑,起到了分化瓦解的作用。1月17日,赛义德率领乌拜伊德3500名守军投降,缴获步枪5000支、炮5门、火箭1支及大量弹药。在攻占乌拜伊德时,逐渐形成了马赫迪军队的作战模式:第一步是派密使携信件到处煽动起义,使政府军忙于镇压以分散其兵力;第二步是派兵与人民起义合流对敌,进一步消耗政府军队的战斗力;第三步是由马赫迪军队主力围打孤城,彻底战而胜之。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英埃不甘心失败。英国默许埃及政府用英国军官训练和指挥埃及军队消灭马赫迪起义。1883年1月,英国军官希克斯被任命为远征军总司令。9月27日,由配备机枪和大炮的12000步兵、50匹战马和5000头运输骆驼组成的大军从杜怀姆出发。马赫迪采用集中兵力、诱敌深入、断其退路的战术,于11月4日用4万人将其围在希甘,并切成三段。为了瓦解其军心,马赫迪发表《告士兵书》说:“谁投诚,谁得以平安无事,如若不相信我们,迷信你们的枪炮和火药,则必死无疑。……军中那些先亡者是你们的前车之鉴。”11月5日晨,马赫迪军队发起总攻,消灭希克斯和全部主要官员,仅250人生还。希甘大战胜利以后,起义队伍更加壮大,声势浩荡,迫使埃及在达尔富尔和巴赫尔·加扎勒的统治相继崩溃。1883年12月23日,达尔富尔总督斯拉廷投降。1884年1月15日,马赫迪军队进驻法席尔。1884年4月28日,马赫迪军队攻占代姆祖贝尔,加扎勒河省督卢普顿被俘获。英国政府被迫改变策略,命令埃及军队撤出苏丹。马赫迪在苏丹和整个穆斯林世界的威望大增,希贾兹、印度、突尼斯、摩洛哥都派代表团前来拜访,祝贺其胜利,倾听其教诲。
     1884年1月4日,英国政府向驻埃及总领事巴林发出撤退命令。1月16日,埃及政府命令喀土穆当局执行。几乎同时,戈登从伦敦出发,于1月25日到开罗与赫迪夫会晤。戈登身负双重使命:一是担任苏丹总督,负责处理撤退问题;二是组织一个苏丹自治政府。2月18日,戈登到达喀土穆。他宣布撤走军队,赋税减收一半,允许拥有奴隶,还将旧税册、皮鞭和笞跖等刑具抬到广场当众烧毁,企图平息人民的愤怒。这纯属惺惺作态,因为他在致巴林爵士的信中建议:“如果要维持埃及的平静,一定要摧毁马赫迪。……现在可能是比较容易摧毁的时候。”他要求派印度军队前往摧毁马赫迪。与此同时,戈登还宣布成立“地方自治政府”,他认为:“在苏丹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就能阻止马赫迪势力的扩张。”在启用奴隶贩子祖贝尔被批准后,他挑选了三个核心人物,即大封建主、舒克里亚部落酋长阿瓦德·克里姆·阿布·辛贝伊,大奴隶贩子赛义德·侯赛因·贾迈比贝伊及伊十拉欣·法齐贝伊。同时,戈登修书马赫迪,委任他为科尔多凡的素丹,并送去一份委任状和一套官服。3月5日,马赫迪回信驳斥说:“我是众所期待的、当地无愧的马赫迪,是先知的继承人,我无需接受你委以的科尔多凡素丹之位。……安拉已晓谕我,与我为敌者,安拉必诛之。”他还派人送一套苦修僧的军服给戈登,劝他改宗伊斯兰教。戈登的阴谋破产了。马赫迪派出大将奥斯曼·迪克纳,1884年2月5日在辛卡特击败贝克的3700名救援军,歼敌800人,其中欧籍军官11名,这就切断了从喀土穆到萨瓦金的交通线;3月12日切断喀土穆通往埃及的电话线,4月27日攻占柏柏尔。这样,喀土穆与外界联系的两条主要通道都被堵死,完成了打援围城的战略部署。
     英国政府见撤退不成,就在8月5日决定派出救援军,并给埃及贷款30万英镑作为战费。1885年1月8日,沃尔斯利的沙漠纵队从库尔提出发。马赫迪决定先发制人,抢在援军到来之前攻下喀土穆。1885年1月5日,马赫迪军队攻下喀土穆之外围重镇恩图曼要塞。马赫迪给戈登发出敦促投降书。戈登困坐愁城,惶惶不可终日,但仍负隅顽抗。1月26日,马赫迪命令发起总攻。戈登被愤怒的马赫迪战士矛刺身亡。这个双手沾满苏丹、中国及其他亚非国家人民鲜血的刽子手,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1月28日,援军到达青、白尼罗河交汇处,但为时已晚。1月30日,马赫迪胜利入城。
     到1885年夏天,起义军又连续攻克了栋古拉、卡萨拉、散纳尔等重要地区,解放了除红海港口萨瓦金以外的全部苏丹领土,建立起一个统一、独立的苏丹国家,定都恩图曼。但不幸的是,马赫迪6月22日病逝。其未竟的事业由他的亲密助手穆罕默德·阿卜杜拉来完成。
     为什么在帝国主义疯狂扩张的年代,马赫迪起义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呢?
     第一、正义的战争必胜。起义是由于奥埃的野蛮征服和残酷统治引起的,起义的矛头是指向奥埃和英埃统治者的,所以,苏丹人民称马赫迪为“独立之父”。同时,这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还具有要求平等的社会经济内容。就连戈登在1884年9月12日的日记中也不得不承认:“人民反对我们,什么力量促使他们这样呢?他们不要战争,但他们几乎都不愿把谷物卖给我们。”“根据我所看到的来判断,……我认为这不只是由于一般的宗教狂热,……在更大程度上,这是一个有关财产所有权的问题,像是要在宗教旗帜下来宣传共产主义。”所以,这场斗争不仅是反对外来统治、反对殖民压迫,也是反对不公正的社会现实、要求变革的斗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踊跃参战,誓将敌人赶出去。
     第二、结成了较为广泛的统一战线。马赫迪的队伍成份复杂。对马赫迪无比虔诚的信徒完全为革新伊斯兰教而来,因此,其中既有贫苦的流浪汉,也有愤世嫉俗的部落酋长及各派教长。他们的宗教信仰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要驱除奥埃和英埃异教徒,按原始伊斯兰教重新改造社会。其次是对奥埃统治不满的人,他们多是尼罗河上的船工及垦殖的农民和破了产的中小商人。这些人或不堪重税,或难以与欧商竞争,经济上的损害使之产生仇外情绪。再次是南方游牧民,他们主要是不愿被埃及人掳掠去当兵,受到了马赫迪军事胜利的影响而投身起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丹几乎每个阶层都参加了起义,虽然其作战目的不尽相同,但都走到马赫迪大旗之下,共同为驱除异教徒而斗争。
     第三、起义时机适当。马赫迪起义之时,英国的执政党是以格莱斯顿为首的自由党(1880-1885),他们是殖民扩张中的温和派,主张用英国实行幕后操纵的办法即半殖民地形式扩大英国势力范围。格莱斯顿曾打算尽早撤出埃及,不想变埃及为保护国,而苏丹一直是列于埃及之后考虑的。因此,马赫迪起义之时正是英国放松控制之时,同时埃及正处于阿拉比运动高潮期间,自顾不暇。正如希贝卡所说:“一个国家,在国内经济上有着种种纷杂的问题,在其军队的各级军官中又酝酿着兵变,随着外国占领而出现的更为复杂的种种问题,加上统治一个难以驾驭的庞大帝国的种种复杂的问题--象这样一个国家,当宗教在东方还是最强大的统一力量的时代,是无法指望把一个宗教运动镇压下去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