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武帝刘裕在晋末桓玄篡位,北府兵集团原有领导人刘牢之等人死亡,集团趋于分崩离析的情况下,重建这一集团,并依此作为依靠,夺取帝位建立了刘宋。北府兵集团成为刘宋前期统治的支撑力量。 檀道济家世居京口,随宋武帝起兵讨伐桓玄,“从平京城”,全程参与了重建北府兵集团的过程,又屡立大功,助宋武帝最终登位。“武帝受禅,以佐命功,改封永惰县公,位丹阳尹,护军将军”,他成为刘裕即位时特加褒封的十四位佐命功臣之一,北府兵集团的代表人物。 刘裕在晋宋交替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北府兵集团带给他的巨大事功,又深知对北府兵集团必须采取合适的政策和措施,使其成为驯服的工具。北府兵集团对刘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助之代晋,又可以成为覆灭刘宋皇权的潜在力量。于是,削弱并控制北府兵集团,成为刘宋统治者的需要。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檀道济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将北府兵集团一分为二,以彭城王刘义康为南徐州刺史,镇京口;而以檀道济“出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充州刺史”。而“三年檀道济始为南兖州,广陵因此为州”,南兖州的治所也移至江北的广陵。 但檀道济在这次分割中地位却反而二升。他本来功勋卓著,甚有威望,这次又获得北府集团所在地京口的半壁江山和北府兵的半数人众.成北府兵集团的领袖人物。他手中拥有的这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军事势力,成为以后历次政治斗争中各派都努力争取的对象。 刘裕临死时,“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同被顾命。”¨仅不到一年,顾命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就谋废继位的少帝。“以南兖刺史檀道济先朝旧将,威服殿省,且有兵众,乃召道济与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以废立之谋告之”。想将他拉入自己一党,借他的威望与兵力以成大事。 檀道济在少帝登位前,曾长期担任他的属官,如“征虏将军司马”,“世子西中郎将、梁国内史”,“征虏将军司马、冠军将军”及“宋国待中、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等等,两人关系当属不薄。刘裕在选他为顾命大臣时也可能考虑到这一层关系。而刘裕临终前,还专门叮嘱少帝:“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有兄弟韶有难御之气也。”认为他尚属可靠。檀道济入京后,也对徐羡之等人的一些意图有所不满,如对废少帝的先奏--废庐陵王刘义真“屡陈不可”。但在“竞不纳”的情况下,他不但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反而在废少帝的行动中先是“引兵居前”、“入云龙门”,后又“入守朝堂”,充当了徐、傅、谢一党的急先锋。 在参与废立之后,檀道济已被徐、傅等人视作自己一党,纳入巩固自身权力的计划之中,“徐羡之,傅亮谋自全之计,晦居上流,而檀道济镇广陵,各有强兵,以制持朝廷;羡之,亮于中秉权,可得持久。”以为靠着这一套部署,足以在新皇帝文帝手下继续掌权。可檀道济却已开始与文帝宠臣王昙首的兄弟王弘“弥相结附,每构羡之等”了。几年后,文帝为加强皇权,消除顾命大臣的势力,在中央诛杀了徐羡之、傅亮,又准备西讨据守荆州的谢晦。他想到争取檀道济这一力量。侍中王华等人看到檀与徐、谢同行废立,当属一党,认为“道济不可信”。文帝却认为“道济从人者也,囊非创谋,抚而使之,必将无虑”。令到彦之居前,道济继之,自己亲率六军讨伐谢晦。而道济果然被文帝成功地“抚而使之”,在前军到彦之战败的情况下,道济决定了双方的成败。宋文帝的位子至此才真正坐稳。檀道济在这两次政治斗争中,表现得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摇摆不定。正如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所写的北府集团的刘牢之和高雅之父子,“卷入上层政治漩涡的将门,不知如何自处,行动相当盲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