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传统文化 >

古诗人们造诗意炎夏,俗谚告诉你古人度夏并不(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从历史资料看,从隋唐到北宋初年,夏季极端高温天气较多。据《旧唐书·德宗纪》记载,唐贞元十四年(798)“春夏大旱,粟麦枯槁”,德宗称“夏,热甚”。据《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记载,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六月辛亥(908年7月17日)这天是“亢阳”,意思是太阳太厉害了,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毒太阳”。三伏酷暑的极端天气在两宋期间较多,南宋嘉定八年(1215),今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热灾,这一年又恰逢大旱,灾情严重。《宋史·五行志二》上有这样的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以致“渴死者其众”。
    据史料,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1743),这一年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异常炎热。据山西《浮山县志》记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据天津、高邑、青城等地县志记载:“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熏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六月间,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续东华录》中使用“威暑”来记录当时的高温。这一年夏天,北京的情况最糟糕。当时居住北京的法国教士宋君荣在目击报告中写道:“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像1743年7月这样的高温”,“7月13日以来炎热已难以忍受,而且许多穷人和胖人死去的景况引起了普遍的惊慌。”宋君荣引用当时朝廷官员的统计称,“7月14日至25日,北京近郊和城内已有11400人死于炎热。”
    其实,古诗文中对炎天暑日的可畏不是没有描写的。如“五月困暑湿,众谓如蒸炊”(宋·郑刚中)、“湿础人沾汗际,蒸林蝉烈号时”(宋·晁补之),描写人们犹如坐在蒸笼之上,屋柱下的石墩都湿透了,树林里的蝉也热得受不了,疯狂一般地号叫着。再如“暑景方徂,时惟六月。大火飘光,炎气酷烈。”(三国·繁钦),“六龙鹜不息,三伏起炎阳。寝兴烦几案,俯仰倦帏床。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南朝·梁萧纲),从他们的诗赋中可以看出,日神以六龙驾车周行天上,奔驰着从不停息;身上的汗水如同滂沱大雨,卧席睡床像被大火炬点燃一般灼热,在庭院里仰头盼望风快点吹来,却不料风即使来了也犹如火烧一样滚烫。古代小说中对酷夏的描述也不鲜见,大家熟知的《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就有详尽的炎天暑日场景描绘。
    而且,历史上还有一些名人中暑而亡的例子可供参考。汉献帝伏皇后八世孙伏湛天性孝友、刻苦好学、少传父业,教授门徒数百人,西汉成帝时开始踏入仕途。但不幸的是在建武十三年(37)加官尚书的隆重仪式上,竟然因天热中暑身亡。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被贬海南后遇建中靖国元年(1101)朝廷大赦特别恩准北归。但老年的苏轼身体极坏,正赶上夏季高温,终因旅途劳顿中暑去世。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宋代著名金石学家、诗人,在建炎三年(1130)五月接受朝廷任命出守湖州。他冒着六月的酷暑奔赴建康(今江苏南京)准备觐见在此避难的宋高宗,此时的建康正是高温肆虐,赵明诚赶路心急不注意防暑,才几天就中暑病倒,经李清照悉心照料但回天乏力,于八月十八日去世,时年仅四十九岁。可见,古人苦于炎夏的境遇超过我们的想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