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野寥廓的大漠之上,自然条件决定了匈奴人的经济生活只能以畜牧与狩猎为主。为了追逐丰盛的水草,匈奴人常常四处迁徙,过着漂泊不定的游牧的生活。辽阔的草原决不是和平安宁的净土,不知潜伏着多少莫测的危险。恶劣多变的自然环境,凶猛野兽的突然袭击,邻族的偷袭侵掠,锻炼了匈奴族剽悍善战、争强好胜的民族性格,也养成了匈奴人自幼就善长骑射的特长。从孩提时起,匈奴人就骑在羊背上,手挽小弓练习射杀鸟鼠,稍大之后则追射狐兔,成年后壮男尽数编入甲骑,平时与妻儿老小生活在一起,从事畜牧生产,战时则举族而迁,随军出征,攻战劫掠。这种生产组织与军事组织合一的体制,使匈奴军队不仅有强大的战斗力,而且具备极强的灵活性与机动性,有利则进,无利则退,没有笨重的后勤辎重的牵累,非常适合在大漠之上长途奔袭作战。匈奴军队这种特点,在日后的汉匈战争中曾经一度显示出其优势,致使汉军疲于奔命,常常陷入进退维谷的窘迫境地。 春秋末期,匈奴与中原汉族的接触逐渐增多。匈奴人开始向汉人学习农耕技术,汉人也学习匈奴人的养马经验,中原铁器输入匈奴,不仅促进了匈奴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匈奴制造锐利的兵器提倡了必要的物质保证。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中原始有骑兵,改变了以车战为主的作战方式,拉开汉匈战争以骑兵相对抗的序幕。到了战国晚期,匈奴与中原诸国的冲突日益激烈,与匈奴毗邻的秦、赵、燕三国更是首当其冲,深受其害。公元前312年,匈奴铁骑驰骋于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之下,严重威胁到位于楼烦之北的燕国的安全,迫使即位未久的燕昭王卑礼下士,问政于谋士郭槐,图谋富国强兵之策。公元前265年前后,赵将李牧统率大军驻守于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雁门(今山西宁武一带),防御匈奴。李牧是赵国著名的将领,长期生活于北境,深谙匈奴灵活机动、擅长突袭的作战方式。因此李牧善待士卒,勒习骑射,严明军纪,禁止部卒轻易出击。而匈奴却以为李牧怯懦畏战,气焰愈盛,屡屡逼近赵国边境劫掠。面对匈奴咄咄逼人的攻击,李牧审时度势,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一举歼灭匈奴十万余骑,匈奴残部狼狈北窜。其后十余年间,匈奴再也不敢逼近赵国边城。李牧抗击匈奴,是汉族与匈奴首次大规模的战争,也是中原农业民族以防御为主,步兵、骑兵联合反击为辅,抗击游牧民族骑兵突袭的一次成功的战例。然而必须看到,此次战役虽然给予匈奴以重创,暂时遏制了匈奴入侵中原的攻势。但是赵军毕竟没有能力继续出击,给匈奴以致命的打击。何况中原各国在秦军锐利的攻势之下,朝不虑夕,自顾不暇,根本无力北击。燕国太子丹为了抗御秦国,甚至与大臣鞠武设谋,命秦国叛将樊於期与匈奴联系,策划共同对付秦国。只是因为后来秦军进展迅速,这一企图才没有实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