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陈锡联忆老首长邓小平:淮海战役指挥两大野战(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8月7日黄昏,我纵队位于跃进大军的左路,和中、右路军一起,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始向大别山进军。
     根据刘邓首长的战役决心,部队分东、西、中三路长驱直人,跨过陇海路,穿越泥泞的黄泛区,抢渡沙河、汝河和淮河,在几十万敌人的前堵后追中,硬是杀出一条血路,奇迹般地进入大别山。刘邓大军直插大别山,犹如一把利剑,深深刺人敌人心脏,调动和牵制了大量敌军,实现了中共中央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的计划,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我军进入大别山后,蒋介石急忙调来20多万重兵进行“围剿”,刘邓首长决定分兵对敌,在研究作战部署时,小平同志考虑到大别山区不利于大兵团作战,。同时考虑到刘司令员年纪大一些,提出让刘伯承同志带一纵及中原局机关去淮河以北。刘伯承同志不同意。小平同志说,我是书记,是政委,这个事就这么定了。这样小平同志带着二纵、六纵和我们三纵留在内线作战,采取“内线坚持和分兵向外,内外配合,寻歼弱敌”的方针,动中歼敌。为了拖住敌人,粉碎敌人的“围剿”,小平同志带领大别山区军民发扬英勇顽强的光荣传统,在数日不得一饱、半月不见油盐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与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记得有一次我到前方指挥所,见到邓小平政委和李先念副司令员。李副司令员问我:锡联同志,背得动吗(指背着敌人行动)?还没等我回话,邓政委就说:就是要多背一些,背重一些。我们多背些敌人,多忍受一个时期的艰苦,拖住敌人几十个旅,就能使山东、陕北的兄弟部队腾出手来,大量消灭敌人。釜底抽薪就不要怕烫平,这是个关系到全局的战略行动。鉴于大别山形势严重,中央曾指示华东部队西征开封,以吸引敌人。小平同志知道后,电告中央,我们现在已在大别山站住脚,请外面部队打有把握之仗,不要考虑我们。
     1948年初,我野战军主力部队准备出大别山,配合华东野战军和陈谢兵团作战。当时部队经过几个月极其艰苦的斗争,已很疲劳,有的纵队减员三分之一,重武器所剩无几,弹药也非常缺乏。但刘邓首长考虑到全国各个战场都还很困难,不愿过多地反映部队的难处。小平同志在给中央的电报中,只是提到部队经过大别山的斗争,虽然有些损伤,但士气甚好。稍事休息,仍可执行作战任务。后来陈毅司令员知悉我们的实际情况后,向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发电报作了反映。毛泽东同志立即指示其他部队迅速给我们补充了兵员和装备。
     1948年11月,我军已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为了乘胜前进,不使蒋介石有喘息的机会,中央决定发起淮海战役,集中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与蒋介石最大的战略集团进行大规模决战。当时蒋介石集中在淮海地区的兵力有70多万,我华东、中原野战军的兵力加起来总共有60万,装备上也处于劣势,取得战役全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个重担再次落到小平同志的肩上,中央确定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统一领导与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在决战淮海的日日夜夜,小平同志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精心组织,与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同志一起,密切协调两大野战军的行动,根据敌我态势,采取分割围歼,分段实施的方针,消灭国民党军56个师55万人,大获全胜。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说这一锅夹生饭,硬是给你们…口一口地吃掉了。
     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经常教育我们和部队,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格维护和遵守群众纪律,永远保持人民子弟兵的本色。
     我们坚守大别山时,小平同志要求部队严格执行政策纪律,解除群众顾虑。大别山区是革命老区,比较贫困,我军曾几进儿出,我们到了后,群众最关心的是部队还走不走。小平同志亲自走访座谈,要求部队向群众说明,我们是鄂豫皖子弟兵大回家,决不再走,要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从而消除了群众的疑虑,鼓舞了群众的斗争热情。小平同志对违反群众纪律的现象从不姑息。有一次,呀战军总直属队路过黄岗县总路嘴时,店铺里的商贩都跑光了,他在街亡发现一个副连长用刺刀挑着一捆花布和一捆粉条,让机关立即进行追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