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以此为标志,中国全面进入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此后的十年里,中国一直是以苏联忠实盟友的身份,在冷战国际舞台上采取行动。然而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逐步恶化。中苏两党的“分歧是从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开始的”,二十大引起的中苏分歧标志着中苏关系出现严重分歧,甚至“成为中苏关系史上第一个历史转折点”。苏共将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争论扩大到国家关系方面,进而对中国施加军事、政治压力,以逼迫中国就范,中苏之间进行着控制与反控制的激烈斗争。在70年代,这种分歧、矛盾愈演愈烈,中苏关系处于全面对立状态。双方不仅继续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强化对对方的批评和谴责,而且在安全战略上互视为威胁。苏联向中国发动咄咄逼人的战略攻势,在中国的北部、西北部和南部建立了很大程度针对中国的弧形包围圈。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中心问题是苏联对中国周边安全的现实威胁。 (二)中苏在援越问题上的矛盾 几乎从苏联公开表示积极介入越南战争开始,中苏即在有关问题上发生了矛盾。苏联方面提出两项建议:其一是双方协调援越行动,发表一个社会主义各国首脑援越抗美的联合声明;其二是争取和平解放越南,提出应给美国“从越南找到一条出路”。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由于对苏联极端不信任,且已将之视为与帝国主义同流合污的修正主义,毛泽东显然无意在越南问题上与苏联合作。中国方面不仅拒绝了苏联的上述建议,而且对苏联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的居心进行了越来越严厉的谴责,并且一再声明反对苏联在和平解决越南问题上的任何建议,在越南问题上决不与苏联搞“联合行动”。 中共不与苏联合作的方针必然反映到具体的政策中。苏联政府向中国提出,通过中国铁路运送苏联军队前往北越,并请求中国为苏联军用飞机前往北越提供军用机场和开辟空中航线。中国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拒绝了苏联的这些要求。中国领导人表示,苏联援越物资通过中国,只能按照协议进行,并以此为理由拒绝苏联利用中国港口向北越增运物资。中国领导人还一再向越南方面表示,中国坚决反对苏联志愿人员赴北越作战。 中国阻止苏联插手和利用越南问题,这难免引起北越方面的反对。北越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抗击美国扩大战争,其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必然是要为民族生存争取一切可以得到的外援,因此不可能接受中国的立场。要求北越在反对美国扩大战争的同时,拒绝接受或限制接受苏联的援助,这不能不引起北越领导人的不满。 (三)越南倒向苏联 越南在中苏两国的天平上倒向苏联一边。赫鲁晓夫时期,越南人以为苏联是在拿“越南同美国作交易”,在“出卖”越南。然而,随着苏联对越南援助的不断增加,而且苏联援助的往往是中国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多的武器,这使越南对苏联的依赖增强了。“虽然越南劳动党的总路线保持同时与苏联和中国结盟不变”,但是越南的“社会舆论明显地朝着更接近苏联的方向波动”。越南也逐渐改变了对苏联的评价口吻。越南领导人在同中国领导人的谈话中不再强调苏联的“出卖”,而是认为“苏联对越南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是真诚的”,“你们(中国)说苏联正在出卖越南,而我们不这么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另外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评判,应该建立在国际主义的原则基础之上……”曾在越南南方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任职的张如磉回忆说:“党早已决定同苏联结盟。向这个方向转移,早在1969年就开始了。而胡志明的逝世,为正式出台这项决定铺平了道路。之所以没有发表什么公开的宣言,就是因为还需要中国的援助。”对中国在越南取得抗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的评价中,其作用也由“最重要因素”变为了“基本因素”。这明显与此时苏联加大对越政策调整力度有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