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纪后期,火药和造炮技术从最早发明火炮的中国经阿拉伯传入欧洲。1840年,英国的尖船利炮打开了闭关自守五千年的中华古老大门。19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所掌握的几家兵工厂中,除了上海和汉阳分别能月产六门和二门火炮外,其余一般都只能量产迫击炮。奉系控制的沈阳兵工厂,虽具仿造日式十五公分重榴炮的能力,但在九一八事变后,为日寇所占据。为了应付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当时的国民政府展开了一系列国防建设,其中一项即是在德国顾问建议之下,向莱茵金属厂订购二十四门“三十二倍十五公分重榴炮”。八年抗战期间,装备现代化重榴炮的炮兵第10团,承担起了繁重的作战任务,先后转战淞沪、台儿庄、豫东、武汉、潼关、昆仑关、宜昌、桂林、滇西等地。这响彻大江南北的炮声,是东方醒狮的呐喊,更是中华民族的怒吼! 一、备战购炮 榴弹炮是一种身管较短,弹道比较弯曲,适合于打击隐蔽目标和面目标的野战炮。早期中国炮兵部队装备的重榴炮以日式为主,主要有日本38式十五公分重榴炮、日本4年式十五公分重榴炮。日造38式是日本大阪兵工厂于1905年生产德国克鲁伯厂授权的重榴弹炮,炮长1800公厘,重768公斤,射程5900公尺,需要6马挽曳。日造4年式是大阪兵工厂于1915年根据三八式改良的,炮长2190公厘,在运动途中,炮身和炮架必须分离,各用6马挽曳,使用92式尖锐榴弹的话,射程可达到9600公尺。1920年直皖战争,张作霖缴获西北边防军一营38式野炮和一营38式重榴炮,以此建立了东北军炮兵部队的基础。沈阳兵工厂分别在1926年和1930年根据日造38式、4年式仿造出辽造民14年式、辽造民19年式十五公分重榴炮,与日本制造相比,性能倒也相差无几。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国民政府在黄埔建军后,获得了部分苏俄提供的7.62cm山炮,当时的炮兵营连长陈诚曾在东征中立下汗马功劳。1927年,张学良东北易旗,南京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但其掌握的几家兵工厂,皆无制造重榴炮的能力,因此,中央军拥有的重榴炮数量十分稀少。到了1930年中原大战,中央军炮兵总共才有十五公分重榴炮十二门,当时编组成两个炮兵集团,投入讨伐阎锡山、冯玉祥等人的战斗中。在津浦路对晋军的战场上,炮兵第2集团约有四十门各类火炮,其中重榴炮只有区区六门,为教导第1师重炮营长董慎率领的日造重榴炮四门、奉造重榴炮二门。炮兵后来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指出:我炮兵挽马、驮马过少,体质薄弱,调教不良,每遇天雨及道路不良运动,因之迟滞,影响作战,实非浅鲜;我炮兵应备牵引车及载重汽车队,以便炮之转运及弹药之补充迅速;中央军炮兵,仅有十五生的野战重炮十二门及少数七生五野战炮以及其它之山炮、迫击炮而已,一旦有事,疆场与邻国兵戎相见,以最劣势炮兵与最优势敌炮相角逐,何能收战胜之功,国军似宜添练各种野战炮兵及十五生的口径以上之攻守城炮,无事则集中训练,以收统一之功,有事分属各军或分置各要地,并设炮兵专门学校,造就专门人才,以为改良炮兵之基础。 1931年冬,中央炮兵学校在南京三牌楼成立,第一期学员学习半年后,迁往丁家桥。1935年,第四期学员队迁南京城东汤山。新校址占地宽广,校舍建筑颇为宏大,有着富丽堂皇的门面和办公大楼,营房为两层建筑。据说当时只有法国枫丹白露陆军炮兵学校可与之媲美。此外,炮校还有占地近四十平方里的射击场,场内道路四通八达,不仅可以试炮,还能在进行战术演习时就地射击。场地设置有三个观测塔和三十个射击观测重掩体。炮校成立后,国民政府为改变炮兵部队炮种不一的混乱状况,开始着手进行整建新式炮兵的工作。1932年,在德国顾问建议下,向瑞典博福斯军火厂订购博福斯山炮一批,当年就有四十八门运到,装备了两个新式山炮团。对于交通不发达,又缺乏机械化牵引能力的中国来说,发展可拆卸携带的山炮无疑是一条可行之路。但是,7.5cm口径的山炮和野炮,与重榴炮相比较,存在射程近、火力小的缺点,加上用马挽曳或驮栽,严重制约了运动性能,远远落后于30年代的战争要求。有识之士指出:“军团于野炮兵外,有置野战重炮兵之必要…现今多采用之野战重炮为十五生的附近之榴弹炮,盖在效力上以口径大者为有利。又一面因筑城术进步之结果,十五生的以下之口径不能十分达破坏之目的故也。”1930年代的《战术学教程》,还对旧式十五公分重榴炮与新式十五公分重榴弹炮作了如下扼要比较:“挽马十五榴之运动性及射击速度均较野炮为小,且方向移动稍为困难。然而弹道弯曲,炮弹之威力强大,与野山炮十榴并用,适于增大射击效果,尤其是精神的效果…汽车十五榴之射距离较挽马十五榴稍为长大,且方向移动容易。概与挽马十五榴服同一之任务,并适于远距离之对炮兵战及其它之远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