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第一批四门炮组装完成,在德国北部哈诺威城附近的荒草原上进行了射击和拖行试验。为了考验炮身的强度和精度,每门炮先进行强装药射击和精度射击,然后再选定一段高低不平的公路,用每小时三十公里的速度拖炮运行一百二十公里,以此查看经过强烈震动后的炮身各部结构是否发生变形。两种试验过后,“三十二倍十五榴”运回莱茵金属厂,拆卸下来一检查,结果发现其中的一些部件出现了变形,验收团当即向厂方提出了异议,并拒绝验收。莱茵金属厂对此高度重视,修改了设计,更换了问题部件,又进行了两次试验,在没有发现新问题的情况下,最后定型投入量产。 1935年5月,二十四门重榴炮及附属装备全部验收完毕。希特勒事先说过,绝不在1935年运交中国,“三十二倍十五榴”迟迟无法起运回国。1936年2月,中国组成了以顾振为团长的代表团赴德访问,在前任军事总顾问塞克特的帮助下,代表团会见了希特勒等德国军政经济首脑,磋商推进了中德易货事项,确定了易货贸易的具体原则,德方并向中方贷款一亿马克用以易货,双方签定了贷款协定。中方每年可用两千万马克向德方进口军火及工业设备,而以一千万马克农矿品偿还德方,为期十年。几个月之后,二十四门重榴炮全部运抵中国。这是否为易货协定所达成的成果,或者是希特勒承诺担保先运后付了,今天已难以求证。但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重榴炮团不久成立,无疑为我们民族抗战增添了杀敌利器。消息灵通的美国驻华武官很快得到了“中国已从德国获得重榴弹炮”的情报,情报指出:“此种重炮是在1936年中旬成交,为最现代化的武器,装在有轮胎的拖车上,每小时可行三十至四十公里。” 三、怒吼浦江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36年夏秋,炮兵学校接收了二十四门“三十二倍十五榴”。机械化重炮团成立在即,为了让来自各地的干部统一技术水准、建立团体默契,特别开设陆军炮兵学校干部训练班,训练班军官多为黄埔军校炮科和炮兵学校毕业生。招募的士兵多系鲁、豫等省年满18岁,身体健康,具有高小毕业或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青年。机械化重炮兵团下辖三个营,每营两个连,每连有“三十二倍十五榴”四门,各炮均用韩谢尔T33G1 6×4越野载重卡车牵引,各连还有两辆同型卡车担任弹药运输之用。全团总计两千余人,拥有载重汽车、观测车、弹药车、吉普车、三轮摩托车、两轮摩托车等各类车辆480辆之多,是名副其实的机械化部队。重炮兵团所属各单位,全部驻在江苏句容县新塘镇附近的营房内,团部有办公处、大礼堂、军官宿舍,团营两级均有弹药库、汽车库、医务所、消费合作社等。每连都有士兵宿舍、课堂、伙夫房等。正如美国驻华武官所说,“三十二倍十五榴”是30年代最新型的现代化武器,蒋介石心里喜欢,还不忘向昔日的老对手露露宝贝,也算是彰显中央政府的国防成就。于是,冯玉祥、白崇禧等人纷纷在军政部组织下到重炮团参观考察,瞧着这一尊尊崭新的德国大炮,各路将领倒也大开眼界。 12月,重炮团改编为炮兵第10团。上校团长彭孟缉,字明熙,湖北武昌人。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毕业,后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日本野战炮兵学校。1931年起,历任炮校主任教官、观测教学组组长、炮兵第1团营长、炮校干部训练班主任等职。彭团长麾下的三位营长也都是炮兵专业出身。第1营中校营长吕国桢,别号干臣,湖北沔阳人。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炮校校官班毕业。曾任炮兵第1旅参谋、炮校干部训练班战术教官。第2营中校营长林日藩,别号咸伍,海南文昌人。1931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第22期野战重炮科。曾任炮兵营营长、炮兵监科长、炮校教官。第3营少校营长胡克先,四川温江人。黄埔军校第六期炮科毕业。曾任炮兵第1团第1营营长、炮校干部训练班主任训练员。这些志同道合的年轻炮兵军官走到一起,为能在最现代化的炮兵部队服务而感到无比自豪。随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日全面抗战的那一天也渐渐在向我们走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9日,上海发生虹桥机场事件,战事一触即发。11日,南京决心主动出击,围攻上海。炮兵第10团第3营奉命从南京出发,开赴苏州与第2营会合,归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指挥。当晚11时,张治中为贯彻扫荡淞沪日军的目的,下令输送现有军队至上海,置重点于江湾、彭浦附近,准备对敌猛烈攻击。12日拂晓,炮10团一个营由京沪铁路进至真茹、大场一线。宋锡善当时是炮10团汽车驾驶员,他开着弹药车,装着24发炮弹,沿京沪公路前往南翔,只见沿途“将士们满腔怒火地往上海方向靠拢。”13日,装备博福斯山炮的炮兵第3团在岭南山庄、江湾镇附近进入阵地,当天晚些时候,装备日造38式、辽造民19年式重榴炮各八门的炮8团抵达彭浦附近,这样一来,国军已在沪西集结二十四门重榴炮和二十四门山炮,大有一举扑灭上海日军之势。14日,炮10团一个营于大场、暨南新村一带占领阵地,主要担负对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等坚固根据地的破坏任务。傍晚时分,“三十二倍十五榴”向日寇发出中华民族的怒吼,炮弹对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一带各目标命中甚多,但令人遗憾的是,因无烧夷弹,而不能达到毁坏的目的。宋锡善后来回忆说:“这是我在'八一三'战场上所经历的一个终生难忘的场面。我随着重炮3营5连到虹口进入阵地…炮弹准确命中目标,爆炸的大火似乎与大楼的灯光同时消失。但由于我们的炮弹火力不够,目标没被摧毁,敌人开始藏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