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宗如果九泉下有知,可曾认得这个昔日的邵宸妃? 明代后宫佳丽芸芸,邵宸妃不过是平凡的一个,平凡到史书中关于她的故事也只有寥寥几笔。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邵氏入宫后的经历:成化十二年(1476年),她生下一子,名叫朱祐杬。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朱祐杬受封为“兴王”。弘治七年(1494年),到封地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就藩。按照明廷祖制,藩王的生母不得随子就藩,邵妃只得留在宫中,和儿子保持书信联系。 兴王只是一个普通的藩王,宪宗的皇太子是比他大六岁的朱祐樘,继位后成为明孝宗。邵妃既不是皇后,又不可能因为太子继位而被尊为皇太后,从两方面讲,都没有葬入明陵的可能。然而,历史却恰恰和所有人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正德二年(1507年),兴王的妃子蒋氏在安陆州(今湖北钟祥、京山等市县地)生下一个男孩,名曰朱厚熜。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逝世。因为武宗没有子嗣,无法“父死子继”;而武宗又是孝宗的独生子,没有兄弟,连退而求其次的“兄终弟及”都办不到了。要想寻找合适的皇位继承人,只能往上推到孝宗一辈。孝宗的两位兄长皆已早逝,且无子嗣;而四弟兴王朱祐杬虽然已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去世,但有两个儿子,长子朱厚熙已死,次子朱厚熜尚在。内阁首辅、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遂援引《皇明祖训》,征朱厚熜进京即位,改元“嘉靖”,是为明世宗。在北京紫禁城,世宗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祖母邵妃。此时,年迈的邵妃已经看不清楚东西,听说孙子做了皇帝,她喜出望外,“摸世宗身,自顶至踵”。 嘉靖元年(1522年),世宗正式将祖母邵氏尊为“寿安太后”。同年十一月,邵太后逝世。世宗打算将她安葬在茂陵,大学士杨廷和力谏道:“祖陵不当数兴工作,惊动神灵。”但世宗不听,仍执意将邵氏葬入茂陵。 在我看来,这一切的动机,与其说是出于对长辈的尊重,不如说是世宗为了强化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为此,他不惜“惊动神灵”,硬把既非宪宗皇后、又非宪宗皇太子生母的邵氏的遗体放进茂陵地宫。到这里,“一帝多后”的合葬制度,已经突破了后宫斗争的范围,而成为嗣君证明自身地位的一种工具。 合葬定陵:迟到的公正 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将地宫对外开放的陵墓。讲解员告诉我,1957年,考古人员打开地宫后室时,中间安放的是明神宗朱翊钧的棺椁,他的左侧是孝端显皇后王氏,右侧则是孝靖后王氏。 显然,这里采用了“一帝两后”合葬的形式。但当我回溯历史时,却发现:这个安排,很可能并非神宗的本意。因为在神宗心里,或许除了初次见面的那天以外,从来就没有王恭妃的位子。 王恭妃即后来的孝靖后王氏。万历六年(1578年),十四岁的王氏被选入皇宫。作为慈宁宫的宫女,她的任务是侍奉神宗的母亲——孝定太后,也就是后人经常提及的李太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