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林则徐,人们就会想到“虎门销烟”。为了和帝国主义做斗争,林则徐不顾个人安危,把英国倾销到中国的鸦片全部付之一炬。然而,林则徐后来竟然改变了看法,建议清廷鼓励老百姓种植大烟。一向以禁烟著称的林则徐,此时也赞同乐意内地种植、消费鸦片。他所反对的只是吸食洋烟而不青睐土烟。 这是为什么呢? 在晚清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清廷在客不雅观上不能抵抗鸦片的大量输入,也不能、无奈防止利剑银的大量外流,但通过乐意栽种罂粟、消费创造鸦片,却成功地抵抗了洋烟的放肆输入,较为有效地防止了利剑银的外流…… 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贸易合法化以后,洋药畅行全国,掠取了大量利剑银。这时的清朝廷禁烟政策已破产,已无奈奢谈禁烟,便想方设法防止利剑银外流,倡导开禁鸦片种植,以土抵洋的不雅观点便又在朝野高下,趁时而兴了。 同治十一年(1872)六月初四,上海的《报告》刊登了《抑弛自种鸦片烟土禁论》的文章,提出了片面开禁,宽泛种植、消费鸦片,课取重税,以增多国库收入、限制吸食的主张。指出:“鸦片烟土为祸甚烈,然果能尽弛其禁,其有益于国也亦甚多”。其一,“中国之人既已喜吸此物,反不如大弛其禁,纵民耕种,令其脚供民间吸食,国家可以岁收税银,每年可减二千数百万出口之银,不归于印度而尽存于中国,为计岂不美乎?”其二,“重增其税,使其价日昂,不仅贫民无计吸食,即富人之吸食既多,亦将吝惜而不能畅所欲为,是不由而自禁矣,未必非化国富民之一道也。”本日看来,这种不雅观点只是一厢同意的纸上空谈,因为开禁后的百余年,中国鸦片之祸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变本加厉,越演越烈矣。 然而,开禁鸦片却是其时的次要呼声。一向以禁烟著称的林则徐,此时也赞同乐意内地种植、消费鸦片。他所反对的只是吸食洋烟而不青睐土烟。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林则徐默示“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不妨。所恨者,内地之民嗜洋烟而不嗜土烟。”(杨国桢:《林则徐传》第433页) 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同治十三年(1874)也奏请开禁,以抵抗洋烟的涌入。他指出,“既不能禁英商之不贩洋烟,即不能禁华民之不食洋烟”,而制止内地各省种烟,必将使洋烟处处贩卖,掠取厚利。因而,应“暂弛各省罂粟之禁,而加重洋药之税厘,使外洋烟土既无厚利,自不进口”,这样“不仅夺洋商利权,并可增多税项”。假设外洋烟土不来,再严禁鸦片,也容也痨到了。李鸿章官高权重,所提出的主张又冠冕堂皇,似乎着实可行,因而影响很大,以致于开禁的主张摆布了政局,开禁终于被清廷乐意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