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野史趣闻 >

骑兵真的是蒙古征服欧亚的主力吗?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蒙古人的军事征服,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其中,蒙古人运用成千上万的骁勇骑兵迂回包抄与猛烈冲杀的作战方式尤其让不少欧洲人至今心有余悸。
    即使是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西欧国家对俄罗斯会如此忌惮与排斥(并多次与美国联合起来对俄进行制裁打压),或许也与东斯拉夫地区(今俄罗斯)曾长期受蒙古统治,而因此具有很浓重的蒙古色彩有关。
    
    (俄罗斯联邦水兵在接受检阅)
    蒙古人将骑兵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并创造出了不少令人匪夷所思的战术方法,骑兵对于蒙古人的征服可算是贡献巨大。可除了对骑兵的使用之外,蒙古军队中的水军、热兵器部队等其实都在蒙古的军事扩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影视剧作品中倾巢而出的蒙古骑兵)

从无到有的“火器部队”

蒙古帝国崛起于大漠当中,对于丘陵地形的战场来说,蒙古骑兵可以说是“驾驭娴熟”。但是一旦走出大漠,迈向西征与南下的新战场后,这种习惯便被打破了。
    在蒙古人进攻金国军事重镇时,蒙古士兵架云梯蜂拥而上,结果遭到了金人自制“震天雷”(一种由火药填充而成的爆炸性武器)的压制,攻城的蒙古兵被炸的狼狈逃窜。与此同时,另一支蒙古军队试图突破金人北部防线,结果也遭到了金人的各类火器的联合压制,被打的抬不起头。
    
    (蒙古军队在突袭金军阵型)
    虽然之后金国因指挥失当与救援不济被蒙古人突破了防线,但是惨重的代价也让蒙古人在同金人的作战中逐渐认识到了火药的优势,并开始着力培养自己的“火器部队”。大量熟悉火器制造与使用的汉人也得以纷纷加入到蒙古人的征伐大军中,一部分人甚至成为了后来元帝国的“开国元勋”。
    蒙古人的“热兵器”部队很快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在后来蒙古军队进攻东欧国家的过程当中,他们使用了一种恶臭难闻却威力极强的爆炸性武器为主攻部队提供掩护,让应战的欧洲人大为惊恐。而蒙古人的西征同时也在无形中进一步推动了火药在欧洲的普及与使用,并为继蒙古人之后迅速崛起的西欧国家的“霸权之梦”埋下了伏笔。

“借力打力”的“大蒙古帝国水军”

蒙古人除在南下的过程中遭遇城墙的阻碍之外,在进攻南宋的过程中,南方地区交错纵横的水网与复杂的山地地形也让蒙古人吃尽了苦头。蒙古大汗蒙哥汗(忽必烈兄长)即是在这样的地形之中进攻受阻又负了伤。雪上加霜的是,蒙古远征军所在的四川地区气候同蒙古人的故乡相比,更加的炎热和潮湿,这让习惯了高原寒冷气候的蒙古人大为恐慌,也使蒙哥汗本人的病情进一步加剧(可能是染上了疟疾),并最终医治无效死于四川钓鱼城下。
    
    (蒙古进攻南宋在四川军事要塞的形势图)
    后来重新拾起蒙哥“未竟事业”(组织南下攻宋)的忽必烈显然看到了蒙古人在异域作战的劣势。于是忽必烈除采取跟南宋“议和”的障眼法外,又暗中将攻宋的主力由蒙古本部换成了金国与南宋的降军,在南宋降将刘整等人提供的军事情报与协助训练下,蒙古人也获得了不少参与水战的经验,并在后来阻击南宋援军的过程中使用了自己新组建的“水军部队”。原先四川地区的宋军也在同蒙军交手中逐渐丧失了原先的优势,并在弹尽粮绝之下选择了投降。
    
    (连环画作中的“钓鱼城之战”)
    忽必烈在基本控制了四川的局势后,一反蒙哥的暴虐,采取了宽容安抚南宋钓鱼城降将吕文焕等人的措施。吕大为感动,并自请为先锋,以便于对南宋在长江流域的守卫部队进行招降,这让忽必烈大喜过望,蒙古人的水军也便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并在后来对南宋的决定性水战中扮演了大败“自家军队”的“主力角色”。由南宋降将统帅的水军(主要由汉人组成),在这其中可算是功不可没。

攻城力器“回回炮”

在小说作品《三国演义》中曾有这样一个情节。曹操在官渡同袁绍大战,结果被袁军高筑起的土丘上所安置的弓箭手射的抬不起头,这时曹操的谋士建言制造投石机来进行防卫,还设计了专门的图样以便于“批量生产”。曹操当即采纳并大量制造以投入反击,使得袁军弓箭手因这件重武器的使用而被大量杀伤。
    
    (投石机复原图)
    讨论这件事是否真实存在虽然不是我们的重点。但在蒙古大军西征的过程中,一种类似于《三国演义》中投石机的武器已经投入使用了,这就是“回回炮”。但不同的是,“回回炮”不仅抛掷石块,还抛掷各种“炸药”和烧的滚烫的热油,这让中亚与西亚的土著大为惊恐,从而在与蒙古人的血战中败下阵来。而这件抛掷式机器也因此扬名四海,并在明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使用。

被隐没的帝国“雇佣军”

蒙古人在征服的过程当中其实并不单单以武力来实现目的。在蒙古人看来,他们的西征所波及的地区之所以会迅速沦陷,也与这些地区内部四分五裂、难以团结在一起反抗有关。除此之外,蒙古本部也因人数上的劣势,而急于在新占领区获得新鲜血液的补充来巩固自身统治。于是干预地方纷争并以此获得新的支持,逐渐成为了蒙古人的另一件“杀手锏”。
    
    例如在蒙古大将哲别追击西辽国残余力量的过程中,在中亚一带的钦察人便在哲别的恐吓与安抚并重的“怀柔攻势”下选择了协助追击。在战争结束后,大量的钦察人随即加入到了帝国的“正规军”当中,他们中的大部分也成为了日后蒙古“四大汗国”的“开国元勋”。而这些新兴起的“土著军事贵族”也因此很快掌握了地方的实际统治权,并为蒙古帝国在日后走向分裂埋下了祸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