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祖籍河南省考城县(今兰考县堌阳),1398年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24岁时中进士。宣德五年(1430年)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河南、山西。 黄河河务是当时河南地方官的重要职责,于谦在河南巡抚期间对此十分重视。于谦在河南的18年中,黄河在河南境内只溃决3次,而开封附近一次也没有,当然这和于谦重视堤防,沿堤广植树木,加固堤基,加强巡查是分不开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黄河在开封没有溃堤并不代表没有险情。有一年黄河水势上涨,逼近开封城垣,形势十分危急,于谦亲临第一线,组织和指挥人民抗洪斗争,并把皇帝亲赐给他的蟒袍丢到河里,表示誓死战胜洪水的决心,终于稳定了人心,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开封城池。就在这次大水之后,于谦加紧了开封护城堤的建设和铸造了一尊镇河铁犀。 于谦巡抚河南后,体察民情,在城北人民构筑土堤抵御黄水的基础上,以工代赈,发动民工和征调士兵,参加修筑开封护城堤的巨大工程。堤从开封城西修起,至城北,再至城东三面,经过正统五年(1440年)那场大水的考验,于谦对开封护城堤的建设更加重视,城西、城北、城东三面护城堤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胜利完工,全长20余公里,堤宽六丈,高两丈余。有效地保卫了开封的安全。堤上五里一亭,派有专人看守,护堤巡防。堤两侧则广植树木,防止堤土流失。每至春夏季节,林木茂盛,郁郁葱葱,形成了一道护城的绿色屏障。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在荥阳姚村决口,经中牟、开封城西之杏花营、城东之陈留,向东汇涡河后入淮,这时的开封城处于黄河北岸,城南变成了泛区,连续三年患水。至明景泰二年(1451年)河南巡抚王暹,接续于谦开封护城堤之未竟工程。在开封城南筑护城堤15公里许,东西两端与原来的护城堤接轨,至此一条周长40公里完整的环行护城堤终于全部完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