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二十五年的民族对抗:北宋和辽国的战争(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6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田重进是个新人,之前没有被委以方面之任,他所领的一路军虽然可以说保持不败,却也受了重大损失,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其都监袁继忠在飞狐之战中表现算是合格。荆嗣作为一员猛将,在此战中功劳甚大。此人曾在从征太原时,靠勇猛果敢击败过骁将杨业,在几次与北汉的战斗中都有他的往来冲杀身影,以勇猛著称。在飞狐城北的战斗中,他以一员偏将,却成了该战役的主角,也可以看出此人并不是简单的一勇之夫,而是能够根据战场形势随即应变的将才。

潘美作为西路军主帅,按其以往战绩与表现,应该说是能够胜任的,观此人在统一战争中的表现可以看出。伐南汉之战,虚实并用,声东击西,多次以少胜多,战胜攻取如行云流水,可见其指挥艺术;伐南唐之战,师次秦淮河,舟楫未具,麾众涉水,大破南唐兵,又可见其勇猛果敢。然而,在契丹军反攻的蔚州之战中,潘美为斜轸所破,固然是由于宋军东师已败,西师奉诏撤回,军无战心,无法抗拒斜轸之新锐之故。但是陈家谷之战前竟被王侁怂恿,置杨业于死地,又无法制止王侁擅自行动,撤离谷口,杨业兵败又不救援,这种表现让人不可思议。或许是王侁有都监这一层身份,潘美也是着实惹不起,只能唯唯诺诺,作了一次毫无主见的主帅,也从此成就了千古的骂名,成了小说、戏曲、民间故事中永远的反面角色,背上了本来不属于自己的黑锅。

歧沟关之战的意义及影响:歧沟关之战可以说是宋辽二十五年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主动进攻的宋朝的惨败基本上宣告了宋朝对收复幽云的努力的彻底失败。从此之后,宋朝一百多年内再也没有主动进攻过契丹(直到公元1120年宋为兑现与金的“海上之盟”,才又一次主动与辽开衅),战略上完全处于守势,并且是极其被动的守势。宋朝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宋太宗赵炅也由此不敢再言兵,并告戒边将不要妄生边事,并从此在国防上只专注于构筑河北三道防线,又疏浚河道、种植林木,想尽各种办法来阻止契丹铁骑的南下,而不再有锐意反击之举。歧沟关之战直接导致了宋朝在与契丹对峙中军事上的劣势,并使宋人再次产生了畏惧辽人的心理。契丹此战的胜利,不仅打出了国威,歼灭了宋军的有生力量,并赢得了军事上的绝对优势,牢牢地掌握了宋辽战争的主动权,且为日后与宋媾和增加了外交砝码。

歧沟关战胜之后,契丹对宋朝的进攻更加频繁,宋朝也就越来越被动。

八月初二,赵光义行从征失律之罚,贬西京留守石守信为崇信军节度使,彰信军节度使刘遇为宿州观察使。同时因为北征不利,连平太原之赏也免了。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样不行,皇子(赵匡胤之子,当时亦称“皇子”而不称“皇侄”)武功郡王德昭就上谏道:“当先行太原之赏,再行幽州失律之罚。”宋太宗当时大怒,想起诸将在找不到自己时曾有意立他为帝,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说:“待汝自为天子,赏未晚也!”德昭被逼无以自明,退回私舍之后拔剑自刎。

辽军既胜,亦行赏罚。以权知南京留守事韩德让,权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耶律学古,知三司事刘弘,能安人心卫城池,并赐诏褒奖。以前白马岭之败责耶律沙,又以此次击败宋军之功相抵。耶律奚底遇敌而退,以剑背击之。乙室王撒合虽临阵退却,但部伍不乱,得到宽宥。冀王敌烈(或译“迪里”、“塔尔”)战死白马岭,其麾下先逃遁者皆斩,都监以下杖背。然后聚宴诸将士,分别给予赏赐。

宋太宗想要凭借宋军在历年南征战役中,所向无敌,军士士气昂扬的契机,并携此次灭北汉的余威一举收复燕云故地,重建中国北方的国防线,并进一步恢复中国领导四夷的地位,这种进取心无可非议是好的。然而好的动机并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宋军在高梁河以惨败收场可不是时运不济那么简单,笔者观宋有三败:

1、仓促出兵,准备不足

笔者在上一篇说过,当时伐北汉并没有做好深入辽境的准备,而当时契丹作为中原第一强敌,没有充分的准备显然是不宜轻开战端的。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实际行动上,都没有充分重视敌人,事先没有计划而临时改变决定,如同赌博一样,赢了些小利马上就压大本,显然是冒险的。宋军统帅赵光义尤其疏忽了一点,如许大战,而没有设置战略预备队,万一不利,则一发不可收拾,宋军惨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宋军事先部署了战略预备队,即使败退,因有所接应,也不会败得如此狼狈,损失如此巨大。

2、行军攻城,士卒疲怠

宋太宗五月初平太原,六月中旬即转兵北上,休整仅仅一个月。而进军时却是全速前进,十三日出发,十九日抵达金台屯,二十日至东易州,二十一日围涿州,二十三日即至幽州城南。计算其行军路程,每日约行百余里。用这种速度推进,赵光义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实行战略奇袭,出其不意,一举袭取幽州,然后占据幽州以北的各个隘口,拒辽人于塞外。但是幽州与太原一样,不但城坚,且是敌军不会轻易放弃的要地,妄图一战而下根本不切实际。于是本来是所向皆克的宋军到了幽州城下就熄了火,连攻猛攻十余日不下。此时的宋军将士,从六月十三日以每日百余里的速度推进了十天到达幽州城下,又连续攻城十余天,在近一个月时间一直处于这种“高负荷运动”状态下,并且在连续攻城而城池巍然不动,这样如何能保持高昂的士气和充沛的精力?在耶律沙的援军到来时尚能将其击败已是相当不易,然而得胜后追击敌人一下午只追了十余里,追敌速度还赶不上正常的行军速度,可见当时宋军的疲惫程度。而在辽军继之而来的精锐骑兵的强大冲击面前也就根本不可能进行有效抵抗,可怜的宋军战士这时也许连逃命都跑不动了。

3、未据要塞,地势不利

高梁河之战中,赵光义在战术上的最大失策就在于此。如果他在围幽州的同时,派兵夺取得胜口、古北口等要塞,一来使幽州守军成了瓮中之鳖,二来据险阻击辽军救兵,可达围城打援之效。而宋太宗在得胜口试探了一下,知道耶律斜轸兵少不能形成威胁时竟然不乘机夺取此要塞,而是留下一部与之对峙便不再理睬了!他即使想不到唐太宗当年围攻洛阳先抢占虎牢关阻击窦建德的援兵之故事,也应该想到宋军几日前围太原城而据石岭关阻击辽援的事吧?以步制骑,占据地利非常重要,而赵光义却只知道早些拿下幽州城而不顾其它。结果,耶律休哥援兵一到,舒舒服服地通过燕北要塞,而将与宋军决战的地点选在了四马平川的高梁河,辽军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只可怜宋军的步卒战无可战,逃无所逃,正可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