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政治秘书李鸿章的成功秘籍:好马也吃回头草(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6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李鸿章在江西无所事事地混了大半年之后,这匹“好马”也吃“回头草”,重新回到曾国藩幕府。曾国藩对李鸿章也“礼貌有加于前,军国要务,皆与筹商”。说明此时李鸿章在曾国藩心目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反而比以前增进和提高了不少。之所以如此,只能说明曾国藩不仅十分看重李鸿章的能力,而且对他能够以个人的进退坚守自己立场的刚毅性格,也是非常欣赏的。

五、好马也吃回头草

“祁门移军”之争产生的裂痕尚未弥合,李鸿章与他的老师曾国藩又因李元度事件矛盾再起,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事终于导致李鸿章负气出走。

李元度是曾国藩的老秘书。早在曾国藩奉命回乡办团练时,正在湖南做教谕的李元度就加入曾国藩幕府,参赞军务,患难相从。在湘军最初屡打败仗的艰难岁月里,曾国藩不仅得到李元度的有力支持,而且在曾国藩两次跳水自杀的紧要关头,都是李元度苦苦将其劝阻,因此李元度称得上是曾国藩的救命恩人。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他与李元度“情谊之厚,始终不渝”,并在咸丰七年(1857)写信给李元度,发誓要对李元度三不忘:一是不忘靖港之败后的“宛转护持”;二是不忘九江之败后特立一军,“保全根本”;三是不忘樟树之败后“支持东路”,“以待楚援之至”。(《曾国藩全集?书信》)

李元度擅长文笔却缺乏军事经验,只因曾国藩私情荐举,才升任徽宁池太广道即皖南道,领兵驻防徽州(今安徽省歙县)。徽州是皖南通往浙江、江西的要道,军事地位非常重要,是祁门大营的大门。在太平军进攻的时候,他违反曾国藩坚壁自守的指令,擅自出城迎战,结果一触即溃,徽州陷落,大门洞开,湘军大本营祁门因此丧失防守的前哨阵地,直接暴露在太平军面前。李元度乱中逃生后,在浙赣边境游荡,经久不归,后来虽然回到祁门,但并不束身待罪,不久又私自离去。曾国藩悔恨交加,一气之下,决定具疏弹劾,以明军法,并自劾用人不当,请求处分。李鸿章受命撰写弹劾文书,不仅拒绝起草,而且率众坚决反对,理由是李元度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曾国藩用人不当。在李鸿章看来,李元度是个典型的读书人,豪言壮语颇多,执行能力较差,不是一位将才。曾国藩也深知李元度的短处,却派他领着一支数量不多的部队防守兵家重地徽州,兵败后又要严词纠参,这是毫无道理的。况且李元度在曾国藩最困难的时候有恩于他,因此于公于私都不能做得这么绝情。曾国藩则认为私情不能代替军纪,如果李元度违令失城之罪可以不究,将来人人效法,湘军的军纪还如何维持?因而坚持弹劾。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一时心急,难免情绪失控。李鸿章来了脾气,说:“恩师一定要弹劾他,门生不敢起草!”曾国藩一听十分生气,说:“你不起草,我自己会写!”李鸿章想不到老师会说出这种绝情的话来,也就无所顾忌地说道:“若是这样的话,门生留在这里已经毫无意义,只能离恩师而去了!”正在气头上的曾国藩也失去了冷静,说:“随你便!”

如果说“祁门移军”之争还只是停留在工作意见相左的层面上,那么,因李元度事件而产生的分歧和对立,两人针尖对麦芒,谁也不让谁,就是明显的意气用事了。两人已经把话说死,谁都不愿意首先服软,摆在李鸿章面前的只有出走一条道可走了。其时,曾国藩的祁门大本营正受到太平军的极大威胁,李鸿章的离去自然使曾国藩大为恼火,他不仅觉得李鸿章不明大义,不达事理,而且认为李鸿章在自己困难时借故离去,是一个“难与共患难”之人。此事也使李鸿章愤怒异常,他对人说:自己原认为曾国藩是豪杰之士,能够容纳各种不同意见和各种人物,如今才知道并非如此。(《异辞录》卷一)

此事对两人的伤害虽然很深,但他们的关系毕竟非同一般,事后冷静想想,又经朋友从中调和,于是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悔意。尤其是李鸿章出走后,还继续深情地关注老师的安危,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做他的工作,力劝其离开祁门,曾国藩不能不被其真情所感动,所以最后还是听从了李鸿章的建议移师东流。李鸿章当然也很想再回曾国藩幕府,在湘军进攻当时的安徽省城所在地安庆并连获胜仗后,便写信致贺。以曾国藩的历练,一看便知此举是李鸿章回心转意的试探,于是捐弃前嫌,写信邀其回营:“若在江西无事,可即前来。”(《李文忠公鸿章年谱》)李鸿章在江西无所事事地混了大半年之后,这匹“好马”也吃“回头草”,重新回到曾国藩幕府。曾国藩对李鸿章也“礼貌有加于前,军国要务,皆与筹商”。(《庸庵笔记》卷一)说明此时李鸿章在曾国藩心目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反而比以前增进和提高了不少。之所以如此,只能说明曾国藩不仅十分看重李鸿章的能力,而且对他能够以个人的进退坚守自己立场的刚毅性格,也是非常欣赏的。多年后,晚清名家、曾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吴汝纶撰写李鸿章江苏建祠事略,说:“曾国藩前后幕僚,多知名之士,其能争议是非者,李鸿章一人而已。”(《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上)所指的也是他反对弹劾李元度一事。由此可知曾、李相知之深和这件事虽有负面影响,但也有积极的正面效果。这说明:真正干大事业的人,是不会在乎下属提意见的,即使提错了,只要愿意改正,就是好同志。大政治家就应该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各种个性的人物,就应该具有不同凡响的大气魄和大胸怀。

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李鸿章重返曾幕不仅十分正确,而且绝对英明。回营半年后,曾国藩就授予他重任,派他回安徽家乡组建淮军,驰援上海,稍后又推荐他出任江苏巡抚,开始了他的“一生事业”。

李鸿章在江西无所事事地混了大半年之后,这匹“好马”也吃“回头草”,重新回到曾国藩幕府。曾国藩对李鸿章也“礼貌有加于前,军国要务,皆与筹商”。说明此时李鸿章在曾国藩心目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反而比以前增进和提高了不少。之所以如此,只能说明曾国藩不仅十分看重李鸿章的能力,而且对他能够以个人的进退坚守自己立场的刚毅性格,也是非常欣赏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