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面具艺术探源 人类原始文化和宗教文化尤其富集的西藏,作为原始初民思维和民族文化意蕴秀载体的面具也十分发达,不仅品种类别繁多,样式风格独特,而且它的发展历史也特别源远流长。 远古起源和产生时期 据西藏早期史籍《五部遗教》记载,在聂赤赞普之前,“时蕃人无君,用山岩构筑城堡,将衣食物品装藏其中。兵少而无力御敌时,粮少而不由自己时,吐蕃雪域之中心,迎来布杰以前之六统领。首先由黑夜叉统领,地域取名魔地喀拉果古,咒术的威力从此生;此后由魔鬼和罗刹女统领,地域取名神罗叉之域,食肉赤脸从此生”这大致是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 地下发掘的遗存表明,西藏至少在五千年以前,以藏南雅鲁藏布江流域和藏东三江谷地为中心,已产生堪称发达的新石器远古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藏就产生了第一个王聂赤赞普。从聂赤赞普至拉脱脱日年赞王共有二十七代,为西藏神话传说时期。在这个时期已产生口头神话、历史传说的仲、猜谜巫卜的德乌和原始宗教苯波信仰三种意识形态,也就是西藏本土藏族先民们自己独创的远古苯教文化。罗马尼亚学者泰纳谢说过:“原始人的神话包括了他们全部的文化。 稍晚,从中分离出宗教(已经教义化了的)、分科科学、诗学、音乐和造型艺术。”西藏面具艺术最早就起源于吐蕃早期的苯教文化,即民间原始祭祀和图腾崇拜之中,先在图腾拟兽舞蹈中产生动物面具。“图腾崇拜是旧石器时代中,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形成之初的产物,距今至少有两三万年的历史了。”德国人类文化学、民族学、宗教学研究权威施密特的《原始宗教与神话》一书中说:“在母系文化中,对于死者,除用食品作贡献外还用血献祭祀,这些条献,大概原来就是用于部族的‘最初的母’,‘月中老妪’与‘地母’的在下列的母系民族中,都有这种风俗:印度尼西亚,印度支那,西藏,及由西藏向北传入中央亚细亚的畜牧民族。”四川平武的白马藏族祭祖时,“白熊部落要戴着熊猫的连皮头骨,披上熊猫皮;黑熊部落则戴黑熊头和披黑熊皮,各自跳起模仿熊猫或熊生活习俗的舞蹈这类被顶在舞蹈者头上的动物头骨,就是最早的面具”。据《西藏王统记》,在松赞干布颁布十善法典的庆祝大会上,“最大祛王,解闷娱乐,金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犀牛,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 这说明早在7世纪以前,就产生了拟兽舞蹈及其面具。据藏文典籍记载,实际上6世纪朗日伦赞时期,藏族民间各种文学艺术已经有了相当发展,如古老的民歌从民间进人宫廷,苯教“摇鼓作声”、“吹螺击鼓”、“木制鹿头带双角,纸糊牦牛面捏羊”的图腾拟兽舞蹈,也被吸收进民间综合性歌舞表演之中,由此产生了戴着人面的白山羊皮面具作民间艺术表演的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