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毓松 日军为我的战友立碑 2005年6月14日。信阳,京广铁路旁边的民居。 屋子里的地面一阵颤动,窗外传来火车的汽笛声。周毓松习惯了这样的声音和动静有60年。他的家,距离铁路不到20米。当年,这条铁路被他和战友炸得支离破碎。 一口京腔的老人,仔细地梳理自己的历史。 1920年,祖籍北京的周毓松生在河南,父亲在铁路上工作。1937年,周毓松从安阳考到郑州的扶轮中学。学才上了一年,日本人打来了,周毓松背着家人,参加了破坏队。 “虱子,见过吗?”周毓松说,1938年破坏队在焦作修武驻防,十几个人住在人家的羊圈里,打地铺,晚上伴着牲口睡觉, “顺脖子一抹拉,就是一把虱子”。 “一身虱子也光荣呀!那时候可不叫虱子,叫‘抗战虫’!” 周毓松说,埋雷、置炸药,破坏队员干的都是“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危险活,稍不小心,或情况突变,都可能炸死自己。 刚开始,他们是采用电气发火引爆炸药的方法,因为队员需要在铁路不远处守候,容易暴露目标,十分危险。毕竟是铁路工人,熟悉机械和电工,他们发明了特种地雷——“启闭器”,能在埋置后,不须专人看守打火,就可以自动引爆。 敌人多次挨炸后,为避免机车受损,就在车头前顶上两辆平车,装满石块。埋雷爆炸后,只炸平车,难毁机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