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葬宝物篇外:活人 盗墓史上最贵重、最特殊的陪葬品 殉葬又称为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冥福。以活人陪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陪葬者,有的是死者的妻妾、侍仆,也有用俑、财物、器具等随葬的。龙山文化时期(约五千年以前),就出现过人殉,而商朝的男女贵族墓葬中就开始有大量的人殉,但还没有出现夫妻合葬、妻妇殉夫的现象。 考古工作者从已经发掘的古墓中发现,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妇好墓里有16人殉葬,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尸骸,全部都为年轻女子。后来,周朝那个“烽火戏诸侯”丢了江山的周幽王,他的墓中也有百余具尸体,其中只有一具是男性,其余全为女性,都是他的姬妾美人,应该说都是从死殉葬的后妃宫女。 战国时期,史籍关于人殉的记载很多。秦武公死时,“初以人殉死,从者66人”。秦穆公死后“从死者77人”,其中有三位良臣跟着殉葬。吴王阖闾引诱百姓为其女儿殉葬的手段,更加残酷血腥,令人发指。《吴越春秋》记载,阖闾的女儿因对老爹有怨气而自杀,阖闾非常悲痛,在阊门外为女儿大造坟墓,“凿地为池,积土为山”,又制作雕刻精美的石椁,并用金鼎、银樽、珠玉等珍宝作为随葬品。到了为女儿送葬那一天,阖闾令人一路舞着白鹤,以吸引成千上万的百姓跟随观看。到了墓地,阖闾“使男女与鹤俱入门,因塞之”,也就是下令将跟随观看的男女全部赶进了地宫,然后塞上墓门。于是,这些观鹤的百姓就这样被埋进了坟墓,成了阖闾之女的殉葬者。而阖闾的这一做法,比后来的始皇帝嬴政还要残暴得多。 君王以活人殉葬,王公贵族富豪,乃至太后之类的女强人均争相效仿。于是以活人殉葬之风盛行一时。 不过,自汉代以后,绝大多数皇帝不再杀生殉死。常有皇帝死前留下遗诏,令放无子的妃嫔宫女出宫。虽然偶有帝王以活人殉葬,但均不及阖闾残暴刻毒。直到明朝,人殉的风气又死灰复燃,甚至成为了一种制度。 明太祖死后,共陪葬及殉葬40个嫔妃,除了两个死在太祖之前,最后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东西两侧外,其余38人都是殉葬而死。据史载,明朝的五个皇帝就陪进去了有近百名的嫔妃,这可能是古代美女们最悲哀的事情。 明代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缢、绝食,但其具体过程却鲜见于正史。1464年,明英宗临终时作出了一个决定:从他开始,废除这种制度。他的继任者宪宗皇帝在临终前也再一次强调不要殉葬,以表达对先帝所作决定的尊重。这两代皇帝对不以活人殉葬决定的坚持执行,终于给明初以来的人殉制度画上了句号。 不过,史料记载,清初皇室的人殉制度曾经非常盛行。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就有大妃乌拉纳喇氏、庶妃阿吉根、代因扎殉葬。其后太宗皇太极死后,妃章京敦达里、安达里殉葬。而世祖福临死后,妃楝鄂氏、侍卫傅达里从殉。即便是睿亲王多尔衮死后,也有侍女吴尔库尼从殉。 不仅如此,民间的各地官府也极力表扬妻妾殉夫的行为,并称她们是“烈女”、“节妇”,有时还为其修书、立牌坊。至康熙年间,汉将朱斐上疏,请求停止这种残忍的做法。于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政府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仆随主殉葬的行为,终于结束了清初这一残酷的习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