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古代帝王陵墓中十二大陪葬宝物:盘点皇陵陪葬品(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6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陪葬宝物四:水银

秦始皇陵内山川湖海之谜

众所周知,水银是一种化学元素,学术上的名称叫汞。它具有去除恶疮、治疗疥癣的药用价值,还具有去腐的功能。这是人们在墓葬之中随葬水银的一个原因。

大规模使用水银的陵墓,当属秦始皇陵墓。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陵墓内: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1981年12月,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运用汞量测量法对秦始皇陵地宫进行了测试。他们惊奇地发现,在秦始皇陵封土中心,有一个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这初步证实了《史记》中记载的真实性。

2003年,中国考古队再次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无损勘查。经过周密分析,再次发现地宫里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保守估计至少有100吨水银!

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分析,在陵墓中使用水银,目的不仅是为了营造恢弘的气象,更有保尸的意图,甚至可以利用硫化汞(水银)的有毒气体来防止盗墓贼的入侵。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墓冢里,以“水银为池”的情况,并不鲜见。但是,在地宫里用水银象征“百川、江河、大海”并“相机灌输”,却是始皇陵所独有的。

但是,人们感兴趣的还不止这些。这至少100吨的水银是来自何方呢?

对此,有些人认为,水银是来自巴郡一个叫“清”的寡妇。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秦代的巴郡有个寡妇名叫“清”,数代垄断丹砂开采的生意,秦始皇曾为她修筑了一座豪华的纪念碑——怀清台,以表彰她的“贞节”。另外,《史记》又说:“江南”出丹砂。

《华阳国志·巴志》也记载:“涪陵郡出茶叶、丹砂……”而魏晋时期的刘琳则引述《续汉志》对这项记载作了注释:“丹砂主要产于涪陵、丹兴(今黔江境)二县。”同时,魏晋时代的涪陵郡,就在秦朝巴郡的范围内,而先秦古籍《逸周书》更记载了西周时巴人向周成王“献丹”的史实。这个史实说的是,周武王攻克商王朝之后,于第二年便去世了,其子成王召开诸侯大会。此时,生活在三峡地区的濮人(被巴国征服的土著部落)就曾向周王室进贡过丹砂。

由于丹砂原产于巴地,而巴郡又是距咸阳最近的一个丹砂产地,所以秦陵地宫的水银很可能是由巴郡寡妇清提供的。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水银是来自于陕西南部的旬阳。按照地理位置来推想,秦始皇陵的水银来源应该不止一个渠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距离最近的一条线,便是来自于陕西南部的旬阳。

旬阳是一座非同一般的城市。汉江和旬河正好在此交汇,此处便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太极图,所以旬阳县就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太极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既赋予了旬阳县神奇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赋予这块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汞锑矿产基地。在旬阳县公馆镇附近的矿山上,考古学家们找到了大量的古矿洞。这些矿洞,共有一百多个,最深的有几百米,最浅的也有十几米。从外观上看,这些矿洞是扁形的,人刚好能够爬进去。对于此现象,有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古时开采条件有限,是沿着矿脉打进去的,所以只能勉强进去一个人。另外,从矿洞外面所结的足有一寸厚的古锈,也可以判断出它的年代非常久远。老矿洞的存在,也证明了旬阳县开采汞矿的久远历史。同时,在旬阳县出土的文物又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线索。

在古代,水银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制造鎏金青铜器,而在此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文物无疑证明了。同时,这些文物也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早在秦朝以前,旬阳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城镇了。战国时代,旬阳正处于秦、楚两国的交界地带,虽说位于山区,陆路交通十分不便,不过险要的地理形势、便利的水路运输又让这里成为秦、楚两国的必争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楚国,终于占领了著名的旬阳,也占有了水银的蕴藏地。

当然,秦始皇陵的山川湖海之谜还没有完全解开。毕竟在秦始皇地宫没有发掘之前,谁也不能确定秦始皇陵内是否真有水银做成的山川湖海。但是水银被广泛用于陵墓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