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间谍受到天皇召见 1894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两国军队在朝鲜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激烈较量。日本驻天津领事馆撤走后,出自于荒尾精门下的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将自己伪装成中国老百姓,来往于威海、旅顺之间,窥探中国海军的情报。8月中旬后,由于平壤战事紧急,清政府决定向朝鲜再派援兵,由招商局的5艘轮船运送总兵刘盛休的铭军12营6000人入朝。为防止日本舰队袭击,李鸿章电令北洋舰队主力护航。停泊于威海附近的“镇远”号等14艘军舰投入出征准备。 宗方小太郎在威海得知北洋舰队的出发时间,立即将其开赴朝鲜的具体日期电告日清贸易研究所的根津一。根津一马上发给日军大本营。日军大本营即派日本联合舰队出发,9月15日到达朝鲜黄海道大东河口附近。这就为9月18日的黄海海战作好了准备。此后不久,宗方小太郎被召回日本。他穿着中国服,接受天皇的召见。陆军大将本庄繁评价宗方说:“日清战争之时,他密行威海卫军港,详细侦察敌情,对君国作出极大贡献。” 腐败清政府反间谍不力 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清军搜出日军俘虏进攻山东半岛时携带的一张地图,上面村、路、炮台、营房、山、河、井、树都画得十分清楚、详细,一目了然。对于日本间谍的活动,张之洞等有识之士十分忧虑,纷纷上书,就反间谍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一是反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保护日本间谍。甲午战争爆发后,一些日本间谍躲在租界内得到各国尤其是美国的袒护。一些间谍被捕后,也有外国使节为其说情。针对这些情况,应严查间谍,美领事不得袒护。 二是主张实行保甲,严惩汉奸。日本间谍往往通过汉奸为其搜集情报。清除汉奸是反间谍的根本所在。 三是对百姓实行安抚。很多地方由于年年发生饥荒,再加上战乱、民不聊生,在日本间谍粮、钱的诱惑下有人为了生计当起了汉奸。 四是禁止日本人剃发改华装。由于日本人与中国人眼睛、头发的颜色一样,相貌相似,只是发式、服装不同,日本间谍在中国往往剃发改装冒充中国人,很难识别。为此,日本人在中国改华装者应按间谍治罪。 清廷曾采纳了一些意见,采取过部分防间谍措施,破获了几起间谍案。但从最后结果来看,日本的谍报活动还是取得了成功,而这与清政府吏治腐败、不能严守军事机密、不重视防范间谍有很大关系。 在两国关系已十分紧张、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清政府还为日军参谋次长川上操六为发动战争作最后准备的实地考察提供大量方便,予以殷勤接待。李鸿章更是视他为座上宾,奉若神明,还请他参观了军工厂、军事设施和军队的操练。更为严重的是,两国交战之时,仍有清政府官员为谋求个人私利置民族利益于不顾,为日本间谍提供情报或其他帮助。李鸿章的外甥、天津军械局总办张士珩为牟取暴利居然盗卖弹药给日本军队。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通过上海候补道张鸿禄向日本军队出售大米等粮食。李鸿章本人在处理日本间谍的问题上,也表现出十分明显的袒护之意。对清军抓获的间谍,李鸿章不仅不杀,还以杀了要赔钱为由,送给他们路费,释放他们回国。 在这种情形下,洞悉清朝军队军情的日军最终取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北洋海军却全军覆灭。甲午战争后,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而中国则更深地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据《中国国防报》 很多人都知道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战败的历史,然而,较少有人知道在这场战争爆发前和爆发时,日本政府在中国秘密开展间谍活动,搜集了大量重要情报,而清政府的反间谍行动却收效甚微,这也成为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的一个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