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乾隆皇帝名声远播的“十全武功”:乾隆十大战绩(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6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2、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平准噶尔;

清代新疆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乾隆帝先后平定天山以北准噶尔部达瓦齐割据政权及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平定天山以南布拉尼敦与霍集占(史称大小和卓)的叛乱,完成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统一新疆的大业,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达到了几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

准噶尔是我国西北厄鲁特蒙古的成员。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都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分别活动于乌鲁木齐河谷、伊犁河谷、额尔齐斯河两岸和塔尔巴哈台(今塔城)一带。后准噶尔部崛起,成为四部之首。土尔扈特部西迁伏尔加河下游后,都尔伯特部分出辉特部,仍为四部,但和硕特部又大都迁往青海。准噶尔部不仅统辖四部,还控制了天山以南,威胁青海、西藏和东部蒙古,成为雄踞西北的割据政权,故清代往往将厄鲁特诸部统称为准噶尔。康熙、雍正两朝与准噶尔都有过激烈的战争,互有胜负。长期对峙,势均力敌。

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起,准噶尔部贵族之间为争夺汗位进行了将近十年的争夺残杀,最后是准噶尔部贵族达瓦齐在辉特部贵族阿睦尔撒纳的支持下夺得汗位。内讧使经济凋敝,人心离散。继准噶尔部宰桑萨拉尔、都尔伯特部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史称三车凌)率部投奔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扎布哈朗特)清军北路大营之后,与达瓦齐反目成仇的阿睦尔撒纳兵败失利,率部归顺清朝。准噶尔部骁将玛木特见大势所趋,也毅然投清。

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亲自接见他们,热情款待,重赏封爵并安抚部众,在各部纷纷请求出兵讨伐的情况下,决定不失时机地平定准噶尔。但雍正年间的和通泊之败,使满朝大臣余悸尚存,只有大学士傅恒一人赞成出师伊犁。乾隆帝为了完成先辈两朝未竟之志,为了归顺部众的长远安置,力排众议,亲自谋划。但在择帅命将上深感困惑,因承平日久,缺少娴于军事的将帅。最终确定北路统帅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亲王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喀尔喀郡王青滚杂卜、玛木特等为参赞大臣;西路统帅永常为定西将军,萨拉尔为定边右副将军,喀尔喀亲王额琳沁多尔济、原两广总督鄂容安、三车凌等为参赞大臣。还有粮草供应也是异议极多,按当时的情况,如果按照“兵行粮随” 的原则就无法出兵,然而机不可失,乾隆帝决定抛弃常规,一兵只令裹带两个月口粮,食用不敷,则就地以茶叶银两兑换,这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二月,清军两路出师,北路三万兵出乌里雅苏台,西路二万兵出巴里坤,共马匹七万。两副将军各领兵三千为前锋先行。清军所到之处,准噶尔人纷纷闻风归附,师行三月,跋涉千里,兵不血刃地长驱直入。自康熙年间就归顺清朝的哈密、吐鲁番的维吾尔人也随军效力。两路大军四月底会师于博尔塔拉,五月二日抵达伊犁。准噶尔人夹道欢迎,被拘禁的大小和卓也获得解救,率当地维吾尔人归顺清朝。乾隆帝有诗《西师底定伊犁捷音至,诗以述事》云:“乘时命将定条支,天佑人归捷报驰。无战有征安绝域,壶浆箪食迎王师。”诗中自注:“大兵至伊犁,部众持羊酒迎犒者络绎载道,妇孺欢呼,如出水火,自出师以来,无血刃遗镞之劳,敉边扫穴,实古所未有。”

达瓦齐率万人退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清军争渡伊犁河,追至山下。五月十四日(公历6月23日)夜,清军前锋将领派出翼长阿玉锡等三名巴图鲁率二十二骑前往山头侦察,他们在夜色的掩护下,直捣达瓦齐大营。拍马横矛,搴旗大呼,枪矢并发,声震山谷。达瓦齐所部顿时兵败如山倒,阿玉锡等擒获大小首领二十余人,降者六千五百人,达瓦齐落荒而逃,从天山托木尔峰下的木扎特达坂向南逃窜,与随行的七十余人被乌什维吾尔伯克霍集斯遵行清军檄文擒获,缚献清军大营。第一次平准之役胜利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