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古时候打仗为什么非要攻下城池?不能绕过去走吗(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6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古代战争号称几十万人,有可能是几十万人次!

《孙子兵法》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注意是 70 万家,不是 70 万人。而且这些只是“怠于道路”,提供后勤运输的老百姓,还没有统计那些从事生产的人。所以如果是出兵几十万,全都是士兵干货,那提供补给的后勤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几十万的军队需要多少粮食、军饷?在农业社会,就算你能生产出来,你也不能征集上来。

不过游牧民族在后勤上有先天优势。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是征调了整个草原的部落,十几万骑兵加上几十万的部众和几百万的牛羊全部西进,蒙古草原几乎清场。直到西征结束后才陆续返回草原。这种移动的大本营就像航空母舰,骑兵就像古代的空军,随时可以进行跨越数百里的快进快出的攻击,打完了就可以返回补充给养。

可是中原农耕民族做不到啊!所以,真实参加战斗的可能只有数千、数万人(到顶了)。但是,较长的时间尺度内,通过陆续的援军和轮替作战,前后参战累计达几十万人次,这是有可能的。

典型的,例如长平之战,就是打了三年多,开始两国前线真正交锋的可能就是几千人,随着战事扩大,逐渐增兵到几万,因为以战国时期的国力,这是极限了。后勤的能力决定了前线的士兵规模,就像植物,只有地下的根系逐渐发达,提供了足够的养料,地上的枝叶才能茂盛。

赵国有多少人口和成年男子先不说。在先秦农业生产水平极低的情况下,需要多少农民才能养活一个士兵,需要多少人和车辆才能把粮食运送过去,需要多少工匠制作武器,需要多少青铜,铜矿石如何运来,需要多少木炭冶炼铜,赵国哪来支撑这些资源的财政收入?这只是步兵,骑兵呢?不要忘了,赵国并不是只有秦国一个敌人,北有匈奴和燕,东有齐,南有韩、魏、楚,没有一个善茬,难道不需要防御?

所以前线几万人看似不多,但是在从咸阳到长平,从长平到邯郸这条线上,全是分批支援和轮替作战的士兵,而最多的是往返两地提供战争物资的人,这些人可能超过几十万。两国境内的人也源源不断的集结和轮替,三年统计下来,仅赵国的兵力人次就能达到四十万了,如果算上后勤支援的老百姓,超过百万人次是没问题。

战国时代为了吓唬别人,把自己的规模说的很大,把后勤人员也加上,什么都往 10 倍里乘,反正也无人查证,这是可以理解的。战功也是,你不是吹你人多吗,我把战绩也往 10 倍里乘,10 个人头里,9 个是无辜老百姓的头不就行了。最后被坑杀的四十万赵军,应该是士兵 + 后勤 + 百姓算到一起的数量。

至于写史书的人,也无法核实数据,只能按这个合计数去记录了。因为写《史记》的年代(公元前 110 年)距离战争发生(公元前 260)晚了 150 年,《资治通鉴>更是战后一千年后的事情(公元 1084),他们如何核实这些数字的,或者他们不在乎数字准确与否,更关注对后世的现实借鉴意义。

就算写史书的人活在当时,他也无法得到准确的数字。因为数据分散在全国各地,战场的情况随时变化,参战人数也是动态的,战败的一方数字更难查证。在这种情况下,古人的统计方式可能只有两种,在战后,粗略统计战前和战后的人口损失,计算伤亡。或者统计各地方每次征兵和劳役的输出人口数,因为有养伤的士兵和返乡轮替的劳役,所以记录存在重复,他们也没办法查验哪里重复了,最后的统计数应该更贴近于人次。

就像现在的克强指数,靠贷款量、发电量、货运量才能准确估计经济形势。我们也必须从当时的经济水平来估算参战人数的上限,才是最靠谱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