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都会纷纷移居海外,东南亚因为易于到达而成为中国移民出国的首选之地。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人下南洋则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当时英荷殖民统治下的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推出了许多优惠政策,比如给移民免费土地、临时住所、交通工具,甚至免费的食物,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华南各省的老百姓,或拖家带口,或单身一人,满怀着希望与梦想来到南洋。 (位于山西朔州右玉县的杀虎口是“走西口”的“西口”之一。杀虎口不仅是通往蒙古,还是通往俄罗斯的重要商道。走出杀虎口,晋商们就迎来了一片新天地。) 南洋是明清民时期称呼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及其水向型附近区域(一是南亚的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海岸,而阿拉伯海西岸属西洋了;二是印尼东方的澳洲北部即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三是菲律宾群岛以东的帕劳群岛等西太平洋群岛)。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在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来自全国大部省份,但福建、广东人占据大多数(95%以上),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老百姓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较去拉美等地更具“可选择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