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人们向这对幸福的青年夫妇撒五谷杂粮,祝愿他们幸福。然后新娘走进洞房由新郎的嫂子给新娘梳头,表示已正式成为男方家里的一员,这时,来宾纷纷入席,频频举杯,祝贺这对青年人的结合。第二天,还要举行赛马等娱乐活动进行庆贺。娱乐活动结束后,新郎要给岳父岳母准备酒肉和礼品,由护送新娘的送亲人员带回。从此,这对青年人便开始了新的生活。 解放前,达斡尔族社会早已进入了具有父系氏族制残余的封建社会。在婚姻方面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族(宗族)外婚制。也就是以本氏族外异姓成员做为婚配对象,严禁同姓和近亲间的通婚。同姓婚姻被视为乱伦而受到人们的非议和宗族的干涉。 过去,婚姻关系的缔结讲究门当户对,门第、家境、声誉等都是认真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两家原来的友谊也在缔结婚姻时起重要作用。过去达斡尔族一般不与外族(民族)人结婚,特别是不把姑娘嫁到外民族。 在旧社会,达斡尔族中封建的婚姻观念根深蒂固。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长辈做主包办,青年男女丝毫没有选择配偶的权利,父母也很少征询子女的意见。男女之间,戒备森严,一点也越轨不得。 “达斡尔嫁娶之道,自古崇尚式简而礼隆,故问婿许女之际,并无所谓卜命课甲之说,惟以婿女年龄相当,两家感情融合,即请媒人,绳之姻缘”。 订婚方式,除极少数特别要好的朋友之间有指腹订亲者外,普遍采用托媒说亲方式。男女请一位与女家有较近关系而又能言善辩之人,带酒到女家,待礼节性问候之后,择机婉言说出来意,继而详细介绍男方的情况,并回答女方父母提出的问题。如果女方父母表示愿意结亲,媒人给女方父母斟酒,表示感谢和祝贺,以示订亲事成(不写文书)。女方即以酒、饭款待媒人,路远者留宿。如果女方不同意,万万不可留媒人吃饭住宿,因为留媒人吃、住就意味着同意订婚。 亲事定妥,需过礼两次。首次叫“察恩特”,礼物必须由新婿亲自送到。礼物一般有:配缰马1匹,表示牵联姻缘,乳牛1头,表示补偿母亲哺育女儿的乳汁,猪2口,其中1口为退毛猪,白酒数斤,糕点若干,另有“瓦特”(用奶干、野果干磨制面成)、“乌如木”(奶皮子)等,当然礼物厚薄因家境贫富而异。女方设宴招待族人,新婿依次拜见岳父、岳母、长辈,一一磕头敬酒认亲。女婿返回时,岳父母赠马匹。 第二次过礼叫“托列”,约在婚前1个月。女婿给未婚妻送来布匹、衣物、首饰等,并商定迎娶日期。两次过礼,男女自应量力而行,礼品厚、薄并无碍婚姻大局。 结婚前2日,新郎盛装驰马亲往迎亲,随同本家族若干人。当晚女方父母备“拉里”(粘性稠粥),请一位儿女双全的妇女督促同席的一对新人,使用一个碗一双筷互相进食,此意在祝愿夫妻婚后感情如胶似漆,生活同甘共苦。 次日凌晨,送亲队伍浩荡出发,女方“华达”(男亲家)、“霍都古”(女亲家)各数人前往。除末尾的“霍都古”是新娘的姐妹或嫂子,其余成员都是儿女双全的夫妻。 送亲乘车、骑马,亲娘乘坐篷车,由她的亲弟或近亲驾车。女婿先驰马回报。男方推选若干儿女双全的男女,以陪来宾。送亲队伍行至村外,必停路旁,点燃篝火,等候迎接。届时,男方老、少旗手各1人驰至,下马,老者向来宾一一敬酒,然后引路前行。导至大门必向东而行,是忌见落日之意,如果因路远在日落后到达,需在大门西侧悬镜一面,以象征太阳。迎宾者排列于庭院,新郎父母及陪客者分立大门左右。新娘头披红巾,在喜庆的爆竹声中由妯娌接下车,左右相扶徐徐前行,娘家来宾亦随其后男左女右缓行。新郎父母把双杯酒,依次敬来宾“接风酒”、“进门酒”。新娘进西屋上南炕面窗盘坐,妯娌姑嫂们为其解下红盖头,梳理头发。男方陪宾者引导来宾进屋入座,女宾坐南炕,男宾坐西炕,装烟献茶问候寒喧,然后排宴劝酒,并宴请本村亲友,叫迎亲宴。宴毕,近亲留下陪客。新娘在妯娌陪同下,拜见父母、舅、姑等长辈。陪客者陪来宾进晚餐,安排就寝后各自离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