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楼的样式和建筑风格,既有东欧巴比伦式相对称的城堡风格,又有长城箭楼的造型。库图尔其篝火节永久性场地的核心部分:整体为圆形图案,圆心半径180米,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整体地面配以青灰色大理石,饰以棕红色云水卷和火焰般的图案。南四北五威严耸立的9根汉白玉石柱上用青铜铸件镶嵌着鄂伦春民族信仰崇拜的图腾。向西望去,沿九级台阶拾阶而上,是五座象征鄂伦春古老民居的仙人柱浮雕墙,墙的两侧也都镶嵌着他们信奉的神偶、雕刻着鄂伦春民族昨天的历史、今天的奋斗和对未来的憧憬。 篝火节时在中心会场浮雕墙前面燃放一堆最大的篝火,供领导、来宾和德高望重的族人起舞欢歌。在台阶的外侧,依然燃放八堆篝火,供游人歌舞娱乐。 浮雕墙两侧的是鄂伦春民族中古老的传说阿尼尔神像群。塑像两侧各有一盏不息的神灯。耸立在主席台两侧的电子显示屏幕为32平方米。庆典活动时可进行现场转播,播放字幕及相关信息。 团结抗战胜利纪念碑,是为纪念鄂伦春民族英雄盖山、义尔格程、廷宝、伦布列和抗联的王明贵、陈雷等11位抗日将士树立的丰碑;是鄂伦春自治旗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供游人瞻仰缅怀,发奋励志。 纪念碑高22.2米,基座高3.8米,碑冠高3.8米,碑宽4.2米,占地5,700平方米。碑文是原黑龙江省省长、省委书记、中顾委委员陈雷老前辈的墨宝。 1941年7月,活动在嫩江流域毕拉河地区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三支队王明贵部,与鄂伦春族佐领盖山偶遇。在与王明贵的交往和开导下,他们意气相投、心气相通。按江湖规矩,焚草为香,结拜为兄弟,每人一份名谱。盖山年长,排行老大,王明贵和陈雷分别排行老七和老十。他俩时任三支队的支队长和政委。抗联与盖山的猎民同胞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猎民兄弟为抗联掩护伤员,藏匿军需物资,传递情报;抗联将士给猎民粮食,药品和枪支弹药。 这座篝火节永久性场地与纪念碑场地是天园地方的设计,那九根玉柱、五面浮雕墙与宗教文化的九五之尊说法相合;那九层台阶与佛教九层天意想通。九根玉柱上既像古代武士的头盔,又颇似游牧民族毡房的柱冠,说明这里曾是中华民族历史“幽静的后院”,是北方民族秣马厉兵逐鹿中原的发祥地,又是鄂伦春民族胸襟和自信的反映。 白银纳鄂伦春民族风情园 鄂伦春是我国五小民族之一,呼玛县的鄂伦春族,原属于库玛尔路,始建于1893年。鄂伦春族长期 游猎于东北边陲,地理环境熟悉,勇敢善战,清朝时经济被朝廷征调作战。 1950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鄂族人民下山定居,结束了他们的游猎生活。受到了平等的待遇 ,发展了民族经济。 鄂伦春民族性格粗犷、能歌善舞、待人热情好客。对于远方来的客人,他们都穿上本民族节日 盛装,燃起篝火,载歌载舞。游人来到鄂乡,同鄂族兄弟共进篝火晚餐,吃着“手把肉”,住着“ 仙人柱”,观赏民族歌舞,可尽情领略北方少数民族的淳朴风情。他们还将拿出传统的手工艺品— —精美的桦皮制品供您欣赏与选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