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美学结构功能描述
所谓新历史美学,是相对于传统历史美学而言的。传统历史美学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两条:一、文学艺术世界是客观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二、文学艺术世界的意义在于它反映了历史的本质。亚理士多德是传统历史美学的始祖。他是最早考察文学艺术世界和客观现实世界之间内在联系的美学家。他认为文学艺术所表现的内容是对现实生活的摹仿。表现社会现实生活的文学艺术摹仿历史,反映历史的本质。历史的本质在历史事件中只是或然地被表现出来,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却得到了必然性的表现,所以,文学艺术比历史更真实。继承亚氏传统的是19世纪的文艺社会学。文艺社会学发源于法国,由斯达尔夫人提倡,丹纳为创始人,后来得到格罗塞和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补充和发展。文艺社会学把文学艺术看作社会意识现象,认为文学艺术不是某些作家、艺术家天才的创造物,其中有着十分具体的社会内容,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他们运用实证的方法考察社会风俗、宗教、法律和时代精神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用社会分析的方法考察不同时代的社会条件(如种族、环境、时代)对该时期文学艺术风格的决定作用。 随着人们对文学艺术现象的把握越来越深刻,传统历史美学的基本观点越来越显出其偏颇。传统历史美学主张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越真实越好。现代美学家做了大量调查和考证,证明了没有一件文学艺术作品和它的原型完全相象。古希腊有一座著名的运动员雕塑,叫《掷铁饼者》,表现的是铁饼运动员投掷中的姿势。有人收集了几千张铁饼运动员实际投掷的动作分解图片,竟没有一张和塑像的姿势相同,也有实验证明,按照塑像的动作,肯定是投不远的。这只能说明,文学艺术表现社会生活时,文学艺术家对现实生活作了变形,正是这个变形,使文学艺术分离出社会生活,具有了文学艺术性。可以说,变形蕴含着文学艺术创造的奥秘。传统历史美学的另一个观点是认为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反映历史的本质。亚理士多德赞美文学艺术由于能够必然地表现历史的本质,所以比现实的历史更真实。这就告诉我们:古希腊的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社会和历史的见解。问题在于,今天我们已经不再接受两千年前人们对社会和历史的见解,但是两千年前人们创造的文学艺术作品何以至今仍然能够感染我们,使我们领略到它们永恒的魅力?可见,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并不在于是否表现了某种关于历史本质的观念。传统历史美学最大的弊病在于否认文学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他们不明白,耳朵就是耳朵,为什么要区分为听声音的耳朵和听音乐的耳朵。他们不能够对把握世界的方式进行反思,所以往往不自觉地运用理论的方式取代文学艺术的方式。用分析的方法将文学艺术生机盎然的整体肢解为僵死的器官。 新历史美学是对传统历史美学的扬弃。它保留了传统历史美学的基本视点:从现实世界和文学艺术世界的关系考察审美活动,但在两个方面对传统历史美学进行扬弃。 第一、扬弃传统历史美学的本体论方法,不再问“美是什么”,继而徒劳地去寻找美因美素,而是问“美怎样生成”,看世界和历史现象中的各种因素怎样交错作用,成为美的合力、美的结果。也就是说,把对文学艺术本质研究的中心放在美的构成规律上。 传统历史美学属于本体论美学。本体论美学观相信,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在这个事物中存在着某种美的因素。苏格拉底的思辨最具有代表性。他并不把美看作某个物体的专利,汤罐的美并不在于汤罐,花瓶的美并不在于花瓶,小姐的美也不在于小姐本身。是因为外在的美的因素融进了这些与美无关的事物,使这些普通的事物变成美的事物了。这种美的因素是什么?在本体论美学绵延的两千年里,有人说是数字和比例,有人说是上帝普照的光,等等。亚理士多德确立了文学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历史本质的真实这一命题。文学艺术表现历史本质的真实何以不同于历史著作呢?于是又要考虑文学艺术特有的形式因素。如何摆正历史本质的真实和文学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成为传统历史美学的另一个难题。黑格尔对这个难题的解答最富于天才的思辨。他认为,绝对理念本身无所谓真,也无所谓美。经历了辩证否定的运动,它在现实中得到肯定。这种充溢着理念的感性存在,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历史本质的真实和文学艺术形式就这样在臆想中浑然一体了。本体论是人类思想发展早期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把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现象的发展和联系归之于某种物质或精神本体。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用一种现象去说明一切现象,用一种联系去说明一切联系,必然会扼杀现象联系的丰富性;而颠倒了现象和精神的关系,强迫现象服从对它的某种说明,必然会阻碍现象的自我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是本体论,而是关于规律的学说。规律是事物内部各要素或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而这种联系又不是单一的片面的,而是整体的全面的。文学艺术是一种把握世界的特别方式。其它把握世界的方式还有理论的、宗教的和实践一精神的。这些方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把握的是同一个世界。用不同的方式把握同一个世界,就不能再把这个世界看着浑然的整体。对于不同的把握方式来说,对象世界就呈现出不同的内在结构,从而具有了不同意义。内在的结构是指在特定意识方式的投射中,对象世界中各因素的构成状态,这种构成状态处于运动之中,并有着某种必然的趋势,即规律性。对于文学艺术把握的对象世界来说,这个规律性就是美的规律。 文学艺术既然和其它把握世界的方式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美的规律就不排除对象世界中任何所谓非审美因素。在对象世界中不存在任何纯粹的美的因素。分离出审美总体的任何因素,都是非审美的因素。所谓非审美因素,只不过是说这些因素没有参与审美创造。在审美生成过程中,对象世界的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按美的规律组合起来,服务于美的创造,构建出美的意义关系。于是,每个因素就仿佛被赋予美的特性,而它们也确实成为审美对象的有机组成部份。作为一个部份性存在,这些因素只有依存性,没有独立性。这不仅意味着,这些因素一旦分离出美的整体,就失去了美的意义,而且意味着,这些因素一旦成为注视的中心,审美方式就被别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代替了。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