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中共党史研究
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如何面对这一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复杂经济形态,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应用。于是,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就显得非常突出。因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弥补资源和资本的不足。所以,不断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但会促使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产生广泛的质的变化,而且将引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迁。 知识经济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但就其本质要求即不断创新而言,则可以上溯到人类的整个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意味着进步,离开创新,人类社会就会停滞。从钻木取火到电脑的广泛应用,人类正是在不断创新中为自己开辟着广阔的美好的前景。在实践中,人类形成了一种共有的宝贵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它寓于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成员之中。历史证明,哪一个民族和国家善于创新,就会发展迅速,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居于优势地位;反之,因循守旧,裹足不前,就会在发展的大潮中落伍,甚至被淘汰。江泽民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话说得十分中肯。学科的发展也是如此。有材料证明,人类最近30年所获得的知识约等于过去2000年的总和,预计到下个世纪中叶,人类现今掌握的知识届时将仅为知识总量的1%。可见知识更新之快捷。所以,学科要发展,必须不断创新。作为各个学科的研究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 中共党史学是一门历史学科,它以如实叙述和准确分析为根本。唯其如此,往往成为不以创新为然的研究者的借口。其实,有些研究者没有弄明白,创新并不是要改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事实,也不是要改变已有的正确的观点、分析、判断、结论,而是在研究角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开拓新的领域,用新的正确的认识代替旧的不正确的认识,以新的可靠的史料填补空白或纠正旧的不准确的史料。只有这样,中共党史学科才能发展,才能前进。所以,中共党史研究工作者同样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当然,创新不能随意,不能违反科学。象“文革”时期那样写党史,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把历史上没有的事情说成有,把正确的东西说成错误,看上去是“新”的,其实是假的。这不但不能推动中共党史学科的正常发展,相反会将其引入歧途。真正的创新,永远与科学一致,是推进学科发展的动力。 事实上,中共党史学科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有了党的正确路线、正常的政治环境和学术心态,加快了发展速度,创新的硕果不断涌现。这可以举出很多例子:一、弄清楚中共党史的学科性质、对象就是创新。按说学科性质、对象,一般不应该是问题,许多学科早已明确,可中共党史这门学科就不行。由于50年代末把中共党史列为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之后,人们就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中共党史是政治学科。确实,中共党史的政治性很强,但这只能说明它的功能。唯其如此,才被列为高校政治理论课。学科性质弄不明白,自然对学科的发展不利。所以,80年代初期,有的学者提出疑问,经过讨论,大多数研究者取得了中共党史是历史学科的共识。至于学科研究对象,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几乎很少提到,也是在有的学者提出疑问之后,经过讨论,才一致认为应该明确学科的研究对象。当然对研究对象的表述,人们各有自己的说法,这又是另外的问题了。二、开辟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也是创新。改革开放以前,中共党史研究领域极窄,尤其在“文革”期间,完全变成了两条路线斗争史。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解放了,把中共党史研究从死胡同里拯救出来,逐步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诸如,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中国共产党组织史、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史、国共关系史、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史,等等。三、从新的角度研究中共党史也是创新。诸如,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角度,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的角度,等等。四、以新的史料纠正原有的不符合实际的结论也是创新。如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日期,“文革”前已经知道不是七月一日,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弄清楚。80年代初期,经过学者根据大量材料考证,才弄清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会的准确日期。以上的例子只是中共党史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创新的一部分事实,但却说明中共党史研究工作者确实在不断创新。 时代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它要求每个学科与之相适应。时代的发展带动学科的发展,而学科的发展又促进时代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迈进。中共党史这门学科在时代的推动下,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创新,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比起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其他学科,由于学科的特点,更由于研究者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弱,显得沉闷而不活跃。这种情况对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按说不应该这样,因为中共党史学研究的对象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对创新性极强的对象进行研究,理应使研究者受到感染而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为了强化这种意识,有必要对研究对象的创新性做点分析。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创新的历史。这部历史的开头要追溯到“五四”,因为五四运动以及整个五四时期为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五四时期就是个创新的时期,那个时候的精英们认为,中国之所以总受西方国家的欺辱,为人奴役,就是因为落后。中国的社会必须改造,而依靠封建时代传留下来的旧道德、旧思想、旧制度是不行的,应该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新思想、新制度、新方法加以研究,找出改造中国的方案。所以,一切都要求创新。凡是新的思想、学说,什么尼采的、柏格森的、杜威的、罗素的,什么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工读互助主义等等,都有人介绍,都有人研究。当然,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也在人们的研究视野之中。由此而提出的救国方案,也是五花八门的。甚至为了宣传各种学说而办的杂志,常常起个带“新”字的刊名,诸如《新青年》、《新生活》、《新潮》、《浙江新潮》、《新共和》、《新海丰》、《新江西》、《新山东》、《新湖北》、《新安徽》、《新四川》、《新生命》、《新教育》,等等。许多刊物也都以革新社会为办刊宗旨。如天津觉悟社办的《觉悟》提出要“革新”、“革心”,用现在的语言表述,就是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又如《解放画报》宣称其办刊宗旨,是要引导多数平民向光明的路上走,“革新旧社会,振兴我们的国家”。新思想需要新的文字形式去表达,才能广泛传播开来,才能让普通的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看懂。所以,自从1917年胡适提倡白话文之后,这种新的文字就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在教育方面,人们也力求创新,决心改革学制和课程设置。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年会讨论修订学制系统,并要求废止旧的教育宗旨。此后,经过研究和讨论,教育界人士多数赞成“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教育宗旨,并同意实行美国的中小学六三三、大学四至六年的学制系统。到1922年,学制改革由教育部最后定下来。接着,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有很大新的变化,特别是在大学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教育的创新,对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五四时期的创新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上都有所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