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中共党史研究(3)
如前所述,研究领域的创新,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已有不少成果。但是,谁也不好说,目前的研究领域已经穷尽。因为对过去历史过程,人们仍有尚未认识的问题,而未来的历史发展又可能提出新的问题,所以研究领域还会不断开辟。从目前来看,诸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史和党自身的文化思想史的研究、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规律的研究,等等,都是新的领域、新的课题。有的即使已经开辟的研究领域,由于进展缓慢,至今也只是积累了些资料,并未有象样的成果。譬如,中国共产党组织史就是这样。80年代就提出应该搞组织史,此后有个人搞的,也有各地党史研究室搞的。名曰组织史,其实是组织史资料,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并没的搞出来。所以,这个领域基本上仍是空白。总之,研究领域的创新,还有待于中共党史研究工作者的努力。 发掘史料,经过研究,纠正以往研究中的误差,或填补空白,这是中共党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进行的工作,具有极大的创新意义。近期,有的研究者使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译出的共产国际有关中共的一些文件和资料,考察大革命时期的历史问题,特别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问题,得出一些新的看法,就属于这类工作。又如,有的研究者在做《李大钊文集》注释工作,不仅发现新的李大钊的文章,而且核对史料纠正以往不符合实际的结论。这些都反映了研究者的敏感性,勇于创新。我非常希望有更多的中共党史研究工作者,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当然,做这方面工作,一要认真研究新史料的可靠性,二要在提出新的看法时特别慎重。 研究手段的创新,也是中共党史研究工作者一项需要开拓的工作。在发达国家,历史资料的整理、分类、储存、查阅等都已电脑化,这就扩大了人脑的信息储存量,并将研究者从繁重、琐碎的单凭人力搜集、整理、查阅资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大大提高研究者的工作效率。而中共党史研究工作在这方面还很落后,现有的光盘资料中虽能看到部分中共中央文件、领导人著作和讲话以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各种专业期刊,但集中的中共党史专业资料几乎没有。至于网上也没有中共党史研究的专业网页可查。大多数青年中共党史研究工作进虽然都在使用电脑,但都以打文章为主,很少上网或使用光盘资料。这种状况既与经济有关,也与人们的观念不无联系。对此,虽不能急于求成,但也应引起中共党史研究工作者的注意。这方面的工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当代中国研究所等单位,应该有计划地开展,把能够公开的资料上网或制成光盘。 创新要靠人才,没有人才的培养,一切都是空话。中共党史研究人才的培养,现在遇到的麻烦不小。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早已不开中共党史,而最近又把中国革命史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在专业系也很少再开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课。这样,原有的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教师队伍就分散开来,去教毛泽东思想概论或邓小平理论概论。党校、军校的状况也不妙,因为中共党史课开得很少。说得上培养中共党史研究人才的,全国只有5个博士点和20几个硕士点,而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相当不少的人并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剩下的人也未必都能成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各省市党史研究室虽然这些年来也出了一些人才,但其本身问题不少,难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如各省市党史研究室的正主任绝大部分不是搞专业的,而是因职务安排而来的。在他们的领导下,整体水平不高,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希望各省市组织部门能从党的利益出发,解决一下这问题,让真懂专业的人领导党研室工作。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共党史研究人才,作为这个专业的领导部门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应该负起责任来,与高校、党校、军校的中共党史学位点通通气,与各省市党史研究室通通气,共同研究一下,如何有计划地培养研究人才。否则,任其自流,后继无人,不但创新不了,守旧都会成了问题。 本文问题的提出,是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出发的,其实说的还是中共党史学发展的老问题。学科的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一定要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