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论纲(一)(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梁景和 参加讨论

2.关于家庭文化。研究家庭文化离不开探讨传统家族文化。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是相对于家族制度而言的,是家族制度的深层状态,并呈现表象与本质两方面的特征。表象特征包括结构特征、族权特征、经济特征、教育特征、宗法特征等。这些表象特征之间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互为依存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又有优劣之分。优质特征表现为端正风气、互助精神、敬老养老、和平共处;而劣质特征则表现为依赖懒惰、封建保守、专制野蛮、亲疏有别、狭隘自私、等级严格、无独立自由。
    清末先进的中国人在投身政治革命的同时,喊出了“家庭革命”的口号。所谓家庭革命,就是要摆脱旧家庭的束缚、依恋、禁锢、限制和奴役,从而走上政治革命的道路,获得作为人的自由、幸福、才智和权利。为了开展家庭革命,清末思想界作了大量舆论鼓动,并集中力量对传统家庭的弊害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认为中国由于家庭思想发达反倒缺乏国家思想,认为传统家族制度造成了国人愚昧麻木、畏服顺从和无自由。与此同时,清末思想界对如何进行家庭革命提出了“祖宗革命”和“纲常革命”的主张,并注重从思想观念上对国人加以引导,以获开启民智之功。清末极少数知识分子还公然提出“毁家”主张,虽失之偏颇,但仅就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提法,就已震惊舆坛,令人不能等闲视之。
    民初,知识界继承清末“家庭革命”的思想,继续主张改革传统的家族制度。到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又开始对中国传统家庭制度进行再批判,欲把改造中国社会与改造家庭制度联系起来,通过改造家族制度最终达到推翻专制主义的目的,这些显然具备了文化革命的深刻意义。这一时期的家庭改制观可归纳为:改变传统家庭的生活方式;建立小家庭制;废除婚姻、毁灭家庭;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改造家庭等。除以上具有代表性的主张外,各类主张还有很多,如脱离家庭、组织新村、建立家庭俱乐部、组织家庭公共团体、夫妻分居等。这一时期的家庭改制观既是对清末“家庭革命”说的继承,也是这一时期进步知识分子在西方文明的感召下,进一步体味到中国封建家庭制度的黑暗和残酷,更多的人终于觉醒,为争获平等自由权,为从旧家庭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结束非人的生活,获得做人的资格,决意通过改造封建家庭制度去追求新的生活与新的人生。
    在家庭生活上,近代国人曾提出“节制生育”思想。最早主张节制生育者为19世纪中叶的汪士铎。清末民初直至五四时期,节制生育思想再次为人们所提倡。近代“节制生育”思潮的高峰期是1922年英国桑格夫人来华引发的,并形成舆论热点。当时报刊发表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生育节制的理论;西方节制生育运动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实行节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节育与政治、经济、道德、生理的关系等。其中最令人关心的是“为什么要节育”和“怎样节育”的问题。“生育节制”思潮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震撼了社会各界人士;一方面受到有识之士的赞誉,另一方面也引起一部分人的恐惧,上海、北京的报刊上出现了怀疑和诬蔑的言辞。双方的冲突直接引出一场伦理文化的大论战。论战之后,“生育节制”观念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并渐次从理论宣传走向实践。“生育节制”思想作为改造生育陋俗文化的一个手段,对消除社会上某些丑陋习俗,对优生善种意义重大。然而在近代中国,把生育节制视为改造中国社会的重要方式,让它承担社会改造运动“主帅”、“先锋”的重任,却欠妥当。
    近代家庭生活的变化还表现在丧葬礼俗的变化上。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实质上是民间俗情与儒家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两者长期交融的结果。丧葬礼俗有其表达情感的合理因素,但亦存在虚荣、伪饰和劳民伤财的舛错。太平天国时期就出现了否定以往繁琐糜费的丧葬礼俗、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新式葬礼观。对丧葬习俗真正进行文化的批判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所及包括:守三年丧;土葬和风水;丧礼的糜费虚伪及繁杂等。新式葬礼观包括:丧葬务求节俭;不信风水;实行短丧;革去葬礼中的旧形式等。丧葬礼俗本身亦发生变化,如摒弃传统的迷信活动;变革丧服;实行火葬;变革丧葬礼仪等。
    3.关于妇女文化。近代陋俗文化的变化亦带动了妇女生活的深层结构--妇女陋俗文化的变化。近代中国产生了包括形体观、自立观、女学观、参政观、社交观、自重观、自主观、道德平等观等在内的新式女性文化观。近代女性文化观变革的实质,是要让中国妇女通过形体解放、教育解放,最后达到伦理解放这一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最终获得从形体直至心灵的根本解放。
    缠足是中国妇女独有的生活陋俗,已有上千年历史。其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男权文化被普遍认同,直接原因是统治者荒淫无耻的生活恶习及民间“上行下效”的心态使然。其流传原因又是多面的,主要有:审美心理与传统相通;小脚成为诱发“性意识”的重要因素;小脚成为择偶的重要条件;小脚成为身份和福祉的象征;小脚成为独占女性贞操的一种手段。缠足陋俗虽曾遭到某些有识之士的反对和抨击,但作为“不缠足运动”却是中国步入近代社会后才出现的。近代禁缠足始于太平天国;“不缠足运动”的萌生期是在洋务运动时期,这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宣传和主张关系甚密;其发展期是从戊戌时代开始的;辛亥革命的兴起迎来了“不缠足运动”的扩展期,这一时期从20世纪初年始,经历了民初,才慢慢接近尾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使缠足陋俗趋向根除。虽然三四十年代还有缠足的残留,但新中国诞生后这一陋俗最终匿迹。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妇德观束缚下,中国女子不曾有过专门的学校教育。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女子学校是外国人在中国兴办的女子教会学校。近代中国人自办女学的发展脉络为:戊戌年间为发端期;20世纪初为发展期;1907年至民初为制度确立时期;新文化运动期间是通过新旧伦理观论战使女学得到深入发展的新时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