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50年来的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之一)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近代史研究》 王建朗 郦永庆 参加讨论

本文参考了夏良才《近代中外关系研究概览》,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曾景忠编《中华民国史研究述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刘蜀永《建国后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概述(1949-1988)》,《史学集刊》1989年第3期,以及其他若干专题研究的述评, 恕不在此一一列出。张振鹍先生对本文的修改曾提出若干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50年来的发展过程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的。一方面,政治形势的发展为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提出命题,并提供相应的适宜环境,而人们的研究结果也大致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认识,对人们正确认识外部世界也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因此,与共和国的发展史划分大致同步,新中国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发展过程显然也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以1978年为界,分为从建国到文革结束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以下,本文将简要叙述50年来这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并着重评述在若干重要问题上的研究进展。由于本学科覆盖领域极为广泛,仅以其中比较重要的双边史而言,中美关系史、中日关系史、中俄(中苏)关系史等都已发展成独立的子学科,以作者个人的学识,实在不敢说能对所有的研究成果一览无余。如果本文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学科研究的概貌,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点基础信息,愿已足矣。
    (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以帝国主义侵华史为主要内容。这一时期出版的较有影响的综合性著作有胡绳著《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0年版)(注:该书及后述其他一些著作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出版,但其主要传播期和发生重要影响时期是在成立之后。本文依成立后修订出版的最初年份列出。),丁名楠、余绳武、张振鹍等人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抓住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和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一主线,论述了鸦片战争后80多年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发展和变化。《帝国主义侵华史》对1840-1895年间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形成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在近年面世的中外关系史通史专著中,我们仍能看到这一著作的影响。
    在对各帝国主义国家侵华活动的研究中,50年代着力最多的当是美国侵华史,这多半因为美国是当时与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其中最有影响的为刘大年的《美国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和卿汝楫的二卷本《美国侵华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3、1956年版)。这两种著作主要从政治史角度着眼,钦本立的《美国经济侵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年版)则从经济史角度揭露了美国的侵华活动。
    基于同样的背景,50年代的中苏关系研究则以宣传中苏友好为主旨,出版了曹锡玲的《中苏外交史》(上海世界知识出版社1951年版)和彭明的《中苏友谊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版)等专著。6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有关沙俄侵华史的研究便发展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集体撰写的《沙俄侵华史》(共4 卷,至1978年出版两卷,人民出版社1976、1978年版),详细地叙述了沙俄对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侵略。此外,比较有影响的著作还有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沙俄侵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和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沙俄侵华史简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等。
    但对曾长期扮演列强领头羊角色的英国以及侵华最烈的日本,却缺乏系统的研究,对它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这一时期先后出版了鲍正鹄《鸦片战争》(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4年版)、魏建猷《第二次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贾逸君《甲午中日战争》(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陈联芳《朝鲜问题与甲午战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戚其章《中日甲午威海海战》(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等专著。对其他国家的研究则更为薄弱。
    与帝国主义侵华史相呼应的是中国反侵略斗争史。这方面较有影响的主要有陈锡祺《广东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广东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李时岳《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周明绮《1905年的反美爱国运动》(中华书局1962年版)等。
    这一时期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研究者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突破了1949年前外交史研究的旧框框,建立了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这一时期的研究涉及到近代中外关系的若干重大事件,勾画出了近代中外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搭建了学科的基本框架,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毋庸讳言,这一时期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在当时中国政治进程中不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左”的思想的影响。中外关系发展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容基本上被侵略和反侵略模式所涵盖。除此以外的许多方面,无法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而且,即便是关于帝国主义侵华史的研究,也受到政治风潮的冲击。如《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出版后, 便有人指责该书犯了方向性错误,声称解放了的中国人民需要的是“扬眉吐气史”,而不是“挨打受气史”。于是,研究组被撤销。以致直到20多年后,该书第2卷才得以与读者见面。
    给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带来勃勃生机的是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它既向研究者提出了如何全面认识外部世界的课题,也创造了一个大为宽松的学术环境。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对外开放,中外文化交流获得极大发展,中国学者能够直接了解西方社会,从而大大地开拓了视野。中外关系史学科由此出现了繁荣景象。
    这一时期,除前述《帝国主义侵华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和《沙俄侵华史》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1、1990年版)陆续出版外,一批以中外关系史或外交史冠名的通史性著作也纷纷面世。根据狭义上的近代史划分,叙述清末到1919年间(个别的到1911年或1949年)中外关系史的著作有:刘培华《近代中外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顾明义《中国近代外交史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王绍坊《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杨公素《晚清外交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赵佳楹《中国近代外交史》(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版),唐培吉主编《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等。
    相对来说,民国时期外交史的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其综合性专著的出版普遍晚于研究清末的专著,大抵都在90年代。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注:它与前述王绍坊、赵佳楹的著作,都是在五六十年代外交学院教材的基础上改写的。因该教材当时系内部印行,且此次公开出版时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故作者将其列入新时期的著作。),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杨公素《中华民国外交简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以及程道德主编的《近代中国外交与国际法》(现代出版社1993年版)。
    由于研究者所掌握外语语种及个人精力的限制,更大量的研究,也可以说更为深入的研究是按国别而分类进行的。在双边关系史研究中,已经出版的比较有影响的通史性著作有: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张振鹍、沈予等《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张声振《中日关系史》第1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向青、石志矢、 刘德喜主编《苏联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刘志清《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中苏关系70年》(黄河出版社1998年版),萨本仁、潘兴明《20世纪的中英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马振犊、戚如高《蒋介石与希特勒--民国时期的中德关系》(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版)等。在双边关系史研究中,更多的是若干高水平的阶段性或专题性著作,本文将在以下的专题综述中予以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