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来的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之一)(3)
关于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时间,有人认为形成于明治初年,明治天皇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御笔信”,定下了对外扩张的基调。也有人认为, 大陆政策形成于山县有朋内阁时期, 其标志是1890年山县有朋的《施政方略》提出了日本的“主权线”和“利益线”问题,这是日本对外扩张的基本理论。(注:万峰:《日本近代史》第7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 米庆余:《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起源及其形成期的特征》,载中国日本史学会编《日本史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甲午战争是日本侵华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新兴的日本打败了腐朽的老大帝国,一跃而为对中国威胁最大的侵略国家。因此,对甲午战争的研究一直是19世纪的中日关系研究的最大热点。(注:改革开放后陆续出版的专著有: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海战史》和《甲午中日陆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1984年版。)学者们对战争的起因、进程以及战败对中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对欧美列强的纵横捭阖都作了充分的研究。 4、反洋教斗争与义和团运动 对于反洋教斗争的性质,分歧较大。有人认为,反洋教斗争既具有反侵略性质,也具有农民革命的性质。(注:牟安世:《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和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线索》,《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4期; 《再论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和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线索》,《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2期。)另一些人认为, 参加反洋教斗争的社会力量非常广泛,而地主阶级人物往往充当倡导者。因此,不能称之为农民革命。而且,反洋教运动虽以反侵略为主流,但免不了盲目排外的举动,常常是以封建主义的文化意识去对抗资本主义的文化意识,因而,它又始终带有反进步的因素。(注:李时岳:《反洋教斗争的性质及其他》,《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5期。) 同样的分歧也出现在对义和团的评价上。一些人指出,义和团盲目“杀洋仇教”,反对先进科技,对一切资本主义新事物统统采取横扫的态度。(注:王致中:《封建蒙昧主义与义和团运动》,《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张玉田:《应当全面看待义和团运动》, 《辽宁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但另一些人认为, 义和团的排外是被压迫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的正义反抗。帝国主义在华兴办近代企业,强化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义和团反对洋物,是对侵略政策的反抗,而不是对先进生产方式的反动。(注:朱东安等:《应当如何看待义和团的排外主义》,《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2期; 陈振江:《义和团几个问题的辨析》,《历史研究》1981年第1期。)还有研究者指出, 反帝与排外是有联系但性质不同的概念,反帝应该肯定,排外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是愚昧落后的标记。但对它既不能苛责,也不能辩护。(注:丁名楠:《义和团运动评价中的几个问题》,载路遥编《义和团运动》,巴蜀书社1985年版。)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与列强订立了《辛丑和约》。以往认为清政府从此“彻底投降”了帝国主义。有学者考察了此后十年间清政府的外交,提出不同看法,指出清政府确实做了大量危害本民族利益的事,但它同帝国主义也有矛盾,有争执,甚至可以说有斗争。“彻底投降论”是带有片面性、简单化、绝对化的提法。(注:张振鹍:《清末十年间中外关系史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2期。) 5、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曾长期被认为是美国企图独占中国的政策。1979年,有学者对包括门户开放政策在内的一些问题提出重新评价,认为门户开放政策包含尊重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的内容,在客观上对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作用。(注:汪熙:《略论中美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79年第 3期。)该文的发表引起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外关系史研究中的一次重大的学术争论。批评者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侵略政策,美国打着“贸易机会均等”等旗号,同其他帝国主义激烈争夺中国。把列强没有瓜分中国归之于门户开放政策,是不能成立的。(注:丁名楠、张振鹍:《中美关系史研究:向前推进,还是向后倒退》,《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2期; 丁名楠:《关于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若干历史考察》,《档案与历史》1986年第1期。)也有学者赞同重新评价,还有人提出修正意见。 经过讨论,澄清了一些史实上的问题。虽然分歧犹在,但在一些问题上也形成了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看法。如关于提出这一政策的动机,学者们指出,美国决策者考虑的始终是美国垄断资本向海外扩张的现实利益和潜在利益。因此,门户开放是一个殖民扩张的对外政策,而不是民主主义的对外政策。但对它的客观作用,不少学者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国家如沙俄和日本瓜分中国的势力起了制衡作用。(注:参加讨论并阐述这一看法的文章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罗荣渠《关于中美关系史和美国史研究的一些问题》,《历史研究》1980年第 3期;项立岭《怎样向前推进? 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80第5期;吴嘉静《“门户开放”--美国对华政策史一页》,《复旦学报》1980年第5期;邹明德《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起源研究》, 载《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2 辑。)近年来又有学者探讨了清末中国人对这一政策的反应,指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对这一政策持批评态度。清政府的态度比较复杂,它既持一定的欢迎态度,又对它的作用将信将疑。(注:张小路:《中国对“门户开放”政策的反应》,《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