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再出发(专题讨论一)(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学术月刊》 乔治忠 参加讨论

二、探研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主导线索
    明确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任务和研究内容,仅仅是构成学科体系的第一步,因为若干项目的研究内容乃是其学科的板块式组合。作为一种专史,还应当揭示出贯穿长时段发展进程的主导线索,才能加深对史学发展状况和发展机制的认识。20世纪60年代之初和70年代之末,国内两度兴起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的讨论,在探索中国史学史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的同时,许多学者撰文将“历史规律”的概念引进到对史学史研究方向的研讨,涉及中国史学史研究体系之主线以及如何认识史学发展规律的问题。例如,有人提出:中国史学史应当以时代为纲,以史家、史籍、史体和历史编纂组织为纬,而以阶级斗争作为贯穿史学发展整个过程的一条红线;②也有人将中国史学史任务归结为探讨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阐明中国史学思想领域内的阶级斗争,特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③这类看法不满足于对历代史学状况的描述,体现了对于中国史学史深层认知理路的探索,但观点并非得自史学史研究的充分展开,而是套用社会哲学理论,故难以尽合史学发展的实际状态。
    从中国史学史的实际研究中总结和概括中国史学发展的主导线索,探讨史学发展的内在矛盾,应当是深化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主要方向,这需要辅以中外传统史学的比较研究。中国与西方的传统史学,分别起源,山海相隔,各自独立发展两千多年,分析其间的共同之处,具有史学史研究的理论意义。通过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和中外史学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关于史学发展的理论性判断:史学发展的内在矛盾,是撰史求真准则与史学致用观念之间的矛盾,史学的求真准则与撰史的致用意念之间的对立统一,贯穿于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之中,大多情况下属于非对抗性矛盾,总体上促进着史学的前进。但也有时会出现对抗性表现,如三国时期吴国韦昭的史狱、北魏崔浩的史狱等等,在一定时期内破坏或扭曲了史学的社会运行。而中国传统史学,还具备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两条相互联系、互动、互补又互有排抑的发展轨道,这是显明昭著的特点。④史学求真与撰史致用的矛盾,交织于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的互动、互补又互有排抑的进程之中,因此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可以抓住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的互动关系,作为考察传统史学发展的主线。以往的中国史学史论著也研讨古代历朝官方的修史活动,但这远远不够,还应当给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对等的史学地位,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构成两条相互联系的发展轨道,是为中国传统史学的独到特点,是中国史学之所以连续不断、繁荣兴盛的主要原因。以此思路予以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的宏观结构和具体结论都会出现很大的改观,导致学科体系的有所更新。
    司马迁《史记》无疑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论家甚多。但若置于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互动的线索中考察,则可以看出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宗旨乃是私家史学个性精神的张扬,是对先秦源于官方的史学辅政、以史为鉴观念的疏离。司马迁的史学,是改变中国史学发展方向的一大尝试,但在扬雄、班彪、班固等学者及东汉官方的主导下,又被拖回传统史学的窠臼。东汉官修《东观汉记》的意义,在于官方不仅记录史事,而且修纂成品的、著作性的一代全史,标志着中国古代官方与私家两条史学轨道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现象缤纷多彩,头绪繁多,而从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互动发展的视野观察,则条理大为清晰,而且可以发现十六国、北朝少数民族政权竞相记史、修史,具有异乎寻常的历史意义,即促成以汉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大融合。我们讲这一时期形成民族大融合的局面,而通过史学史研究,才能够揭示出其先导的原因,在于各族政权均热衷于史学活动的历史文化认同⑤。这实在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十六国、北朝这一历史阶段,是汉族和汉族政权相对弱势的时期,而恰恰这一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开始记史、修史,从而在汉人政权弱势的形势下确立了汉文化的主导地位,推动了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甚至出现北魏孝文帝时期全面、主动的“汉化”改革。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一时期,传统史学引导了历史、改变了历史。
    在对于清代史学的评价中,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基本上忽略了清朝官方的修史成就,《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续三通”、“清三通”、《大清一统志》、《大清会典事例》等等巨著皆未进入视野。陈寅恪更认为清代“虽有研治史学之人,大抵于宦成以后休退之时,始以余力肄及,殆视为文儒老病销愁送日之具。当时史学地位之卑下若此,由今思之,诚可哀矣。此清代经学发展过甚,所以转致史学之不振也”⑥。此等说法,是陈寅恪从未研究中国史学史也未曾研究清史状态下的臆测,与史实严重违背,正如明清史专家郑天挺所指出:“清代史学是有成就的,是和其他学术一样有发展的。不仅如此,它还有突出前代的贡献。”⑦至今许多著述论及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总是从嘉庆后期说起,认为是边疆政治和领土危机所导致,对乾隆朝统一、经营新疆时期纂修的《皇舆西域图志》视而不见,更不能认知其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试问:边疆史地学必须要在边疆发生危机的时期才会产生吗?难道在开拓和经营边疆的兴盛时期即使出现了重要著述也不算数吗?上述诸如此类的片面说法,是民国时期特殊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必须通过实事求是地研究清朝官方史学才可破解。由此可见,注重官方史学发展,是研究中国史学史的一个全局性重要问题。
    三、划分中国史学的发展阶段
    将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概括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显示了对史学史进程的整体把握。这是通过对史学发展状况前后对比得出的结论,包含了许多个案的探讨以及全面进行归纳、综合的研究,成为对中国史学史知识体系的一种动态的认识,构成学科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给史学的发展历程划分阶段,看起来简单,而实际上是一种自觉性的深层探讨,在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中是十分必要的。较早做出这种探讨的是仓修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⑧,其第二编题目为“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汉魏六朝史学”,第三编为“主通明变的唐宋元史学”,第四编为“具有启蒙色彩的明清史学”。这里体现了史学发展阶段的划分和对各阶段史学突出特点的概括。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⑨在阶段划分上与仓修良区别甚大,如第三章为“史学的多途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第四章“史学在发展中的转折与创新--隋唐五代史学”、第七章“史学走向社会深层--明代史学”、第八章“史学的总结与嬗变--清代前期史学”等等,分期不同,概括更异。这里我们不必比较哪一种分期和概括更为允当,但问题很明显: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是客观的历史进程,分期和概括不能随意进行,异同之处必有讹误,这是需要众多研究者共同探讨和论辨的问题。
    加强对中国古代官方史学的关注,准确估量官方史学在中国史学总体之中的权重,也会涉及对中国史学发展阶段的划分。中国古代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互动、互补也互相牵制,使记史求真与史学致用的矛盾运动具备了更加丰富的运行机制。官方、私家都有“君举必书”、直书实录的规范,致用与求实是当作一个理想的统一体提倡的,但在具体实行中,却有着为君父讳、为尊者讳等等抵消记史真实度的戒律,更不用说涉及政治私利时的故意隐瞒和曲笔。但是,中国古代反复地改朝换代,而且同一朝代也政局屡变,这可以使原先一些隐瞒的史实得以揭发。加之尚有私家史学这一轨道,与官方记载相参照,同样起到加强真实性作用。如唐太宗曾问史官:“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褚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另一官员刘洎说:“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⑩这形象地表明中国古代记史规范与官、私双方记录史事的相互牵制,撰史的真实性与功用性的矛盾,就在官私之间和政局变动的流程之中运转。在改朝换代之后,官、私史学的互动机制得以重新组合,撰史求真与以史鉴戒间的对立统一往往十分活跃,于是,官私史学都可能会出现新的起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