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粹和希特勒的登台,得到了德国各阶层民众狂热的支持。 作者:施京吾 1933年5月10日,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可耻的日子。这一天,德国人将众多思想家的书籍付之一炬。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纳粹钳制国人思想的运动,得到了德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狂热支持。海因里希·海涅写下的名句“这只是一个前奏。他们在那里烧书,最终也将在那里焚人”就如一段预言,德国人在预言中骄傲地迈向未来的坟墓。 八十年前的五月十日 1933年5月10日下午——也许是中午,奥地利人斯特凡·茨威格提笔给法国人罗曼·罗兰写下了一封信:“亲爱的朋友,我今天要告诉你,5月10日是光荣的一天,因为我的书在柏林劈柴堆上被焚烧了,就在我曾经当着千人的面做过报告的那个大学面前。” 斯特凡·茨威格的语言带有讥屑和挖苦的色调,或许还有震惊。接着他写到德国作家对此事的反应时,便是愤怒:“没有一个作家抗议过焚烧韦费尔、瓦塞尔曼、施尼茨勒和我的书!没有!没有!没有!连在私人信件中都不敢提!”茨威格一连写了三个“没有”,内心的愤怒可见一斑。信的结尾,茨威格无奈地写到:“好了,再见!再过几小时,柏林的劈柴堆就要燃烧了。但我要继续活下去,我希望,我的书也要继续活下去!” 几小时后,5月10日午夜,柏林大剧院广场上升腾起熊熊火焰,火头高达10至12米,共有八个劈柴堆在同时燃烧,茨威格的书被一本本撂进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 何止柏林?又何止茨威格的作品?这一天晚上,德国大部分大学的大学生们在各自学校,重复着同样一件事。仅仅烧茨威格的书,是不需要花费如此巨大气力的,虽然茨威格属于纳粹最痛恨的作家之一,可纳粹痛恨的作家并非茨威格一人,而是一串长长的名单,他们——连同他们的作品,都要从德国公众的视野里消失,于是便有了这把火。只见大学生们把茨威格的,还有马克思、弗洛伊德、雷克马……的书一本一本扔进火堆里。 1933年1月30日中午,希特勒被兴登堡总统任命为德国总理,德国走进一个新时代:纳粹时代。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又被称为“新德国”。 不能说纳粹上台没有强大的民意基础,在1932年的两次议会选举中,他们分别以13779111票和11737391票成为议会第一大党,纳粹分子们完全有资格说这是德国人民做出的历史性选择——尽管不是所有六千多万德国人的选择,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们如此宣称,况且,大部分德国人都默默地接受了现实。 纳粹党是一个极端种族主义政党——这是该党最重要的性质之一,他们不能容忍德国还拥有五十多万犹太人,而且许多犹太人是德国非常重要的人物,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或为著名的企业家,如西门子公司的创办人拉特瑙;或为著名的政治家,如魏玛共和国的外交部长拉特瑙(这是父子俩,后者于1922年6月24日遭反犹主义分子的暗杀);或为著名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或为著名的哲学家,如胡塞尔。这些犹太人的存在,污染了纯洁的雅利安民族的血液,因此要把他们从德意志的土地上清除出去,以便希特勒实现一个由绝对纯洁的雅利安民族组织的德国,此即所谓“雅利安化”。 但犹太人早已充斥于德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犹太商店、犹太学校、犹太工厂,比比皆是。纳粹党采取的办法就是将他们一一捣毁,而书籍,由于现代印刷术已十分成熟,一开印即可达到几万册、几十万册,不太容易像商店、工厂一样容易捣毁。但书籍也有弱点,属于易燃物,很容易被焚毁——中国两千多年前不也有过“焚书坑儒”的壮举么? 焚书! 德国青年运动 现在,必须要谈一谈德国青年。 对纳粹运动的性质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定义:极权主义的、国家主义的、种族主义的,都反映了这个运动的重要特征。不论怎样定性,纳粹运动都还有个根本属性:这是一场青年运动。青年是纳粹运动的主体,德国青年在通向纳粹统治的道路上,奉献并最终葬送了自己的青春。 1933年纳粹攫取德国政权时:希特勒的首席建筑师、后任装备部部长的阿尔贝特·施佩尔27岁,盖世太保头子海因里希·希姆莱32岁,约瑟夫·戈培尔35岁,都是青年人,年纪稍大一些的是赫尔曼·戈林,也不过40岁,希特勒本人到这一年4月也才44岁。根据戈培尔统计“纳粹党领导层的平均年龄和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都是34岁”,德国当年的全国平均年龄是44岁。纳粹运动一开始就是一场年轻人的专政。 德国青年的纳粹化不是被挑唆、被指使或被蒙蔽的结果,它有着强大的社会基础。1901年11月4日,在柏林附近成立了带有漫游性质“候鸟登山协会”的青年俱乐部,它的理念是反对日益强盛的工业文明,回到自然与土地的怀抱的理念。这个运动被称为“候鸟运动”,并迅速演变为社会运动。随着参与人数日益庞大,理念分化,1907年该运动分裂。 到一战前夕,德国青年运动已经成为全国性运动。遂于1913年11月成立了一个名义上统一的“自由德意志青年联盟”,联盟发表“迈斯纳宣言”:“出于自己的目的,在自己的责任面前,自由德意志将以其内在的真实性塑造自己的生命,为了这种内在的自由,青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参与到一个共同体中”。 运动本身与纳粹无关,但土地观念和共同体意识恰恰是德国国家主义思潮的重要内容,尤其经历一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们,根本没有深刻反思战争失败的原因,许多人成为狂热的国家主义分子。纳粹运动兴起之后,1926年成立的希特勒青年团收编了其他青年右翼组织,德国青年很快又蜕变成狂热的纳粹分子,成为制造德国动乱的主要力量。 1932年一位柏林的牧师哀叹到:“在德国政治中,代际差异从来没有变得如此重要,我们的年轻人是反理性的,新的一代对自由主义一无所知,人们也没有期望他们知道自由主义……青年团体聚集到一起,对那些敢对它们持异议的人进行激烈斗争。”据统计,在柏林冲锋队中70%的人不到26岁,近90%的人在30岁以下。这样一个青年团体聚集在一起,成为一支洋溢着青春的军国主义、理想主义和反社会的“暴徒的队伍”。 到1933年纳粹掌权前,青年团的人数大约10万人,到了二战前夕,则高达887万人,其中包括10~14岁的德意志男孩女孩。他们的入团仪式“充满了宣誓和祈祷,充满了对元首、祖国的忠诚和服从的庄严勉励”。青年团的座右铭是:“元首,下命令吧!我们服从。”第三帝国犯下的所有罪行几乎都留有德国青年的身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