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近代史 >

毛泽东为何决心搞刘少奇:大权旁落不甘心?(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人民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脱离人民群众,脱离基层生活。官作大了,骄娇之气。拒绝到农村去,城市里生活舒适哟,不出修正主义才见鬼!”毛泽东大声说着,谁都知道,这不是在说李敏。
     李富春和蔡畅夫妇来到了。他们与毛泽东是世家友好,关系与众不同。
     “富春啊,”毛泽东扭过头来大声地对李富春说:“你们什么事情都不同我讲,啊,什么话都不同我说。现在什么事情我都不知道,你们是搞独立王国,尾巴翘得很高。”
     这没头没脑的责备,使李富春先是一怔,接着又笑了一笑,不作解释,只是大口地吸烟。他心里明白,毛泽东不是冲他来的,只是拿他当话由,发泄而已。
     大家心里也明白,“搞独立王国”虽然是面对李富春说的,但决不只是批评李富春。
     刘少奇、邓小平同样一言不发地大口吸烟。
     幸好江青走过来招呼大家入席。钱学森、陈永贵、董加耕、邢燕子被安排在毛泽东的左右,陶铸夫妇和罗瑞卿分在主席这一桌。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胡耀邦及各大区书记及江青本人,则分坐在另外两桌。
     这种安排是毛泽东亲自嘱咐的。“大官”们只有陶铸夫妇有与主席坐在一桌的殊荣,表明此时毛泽东对陶铸的信任非同一般。
     席间,毛泽东一边喝酒,一边说话,话说得格外多,很多话是“话中有话”,其他人都默不作声。参与者只记得毛泽东大声地赞扬钱学森:“钱学森不要稿费,私事不坐公车,这很好。”钱学森为不久之前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并没有提到这件事,只是表扬他不要稿费,私事不坐公车。他这时所关心的是“反修防修”而不是原子弹。
     毛泽东大声地批评社教运动中“只靠工作队,搞神秘主义,打击面过宽”的问题。他说:“一个县、一个公社、一个大队,谁更了解那里的情况?只有群众。”说到这里,他伸出胳膊用力地一划:“我是要坐在群众一边的。”
     这一划,在党政军领导者与群众之间划出了一条界限,也在毛泽东自己与各级“当权派”之间划了一道界限。当然这是想象中的一道界限。但这一划,确使参加宴会者心里一惊。
     曾志回忆说:“那晚丝毫没有寿宴的气氛,个个都紧张而困惑,主席这是怎么了?室内一点声音都没有,安静的瘆人,只听主席一个人在那里嘻笑斥责,根本不敢去作任何的猜想。陶铸后来说:‘我们那时哪敢往少奇身上想啊!’不幸的是,主席矛头所指,恰恰就是少奇。”
     12月28日,毛泽东又来到会场。他带来两本书放在桌子上,一本是《党章》,一本是《宪法》。然后发言。再次提出社教运动的性质问题。他还联系到1962年的“包产到户”和“单干风”,说:“要搞阶级斗争,要搞社会主义,不要搞那个资本主义”。毛泽东说:“请你们回去也找《党章》和《宪法》看一下,那是讲民主自由的。不要犯法呀,自己通过的,又不遵守。”
     毛接着说:“我们这些人算不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如果算的话,那么有没有言论自由?准不准许我们和你们讲几句话?”
     毛泽东说:“我是党员,我是公民,你们一个不让我参加党的会议,违反党章,一个不让我发言,违反宪法。”“据我看,我们这个党至少有两派,一个社会主义派,一个资本主义派。”
     毛泽东讲这些话,许多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指谁。刘少奇、邓小平沉默不语。会场的空气近乎凝固了,瘆人的寂静。
    撤销“17条”,制定“23条”
     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分歧,在会外很少人知道。但各省市也感觉得到一些迹象。因为刚发到手的“17条”突然又接到通知收回销毁。
     原来在会议前半段,由刘少奇主持起草了一个关于社教运动的文件,内容比较简单,只16条。根据会上讨论意见,又反复修改为17条。12月24日和27日,毛泽东批示“照办”、“照发”。12月28日,由彭真批转,以中央811号文件发出。
     “17条”根据毛泽东12月20日讲话,已经加进了关于运动性质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重点整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包括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当权派”的提法。
     文件发出后,12月30日,毛泽东又授意陈伯达在“17条”关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一段话中作了如下修改:“这些当权派有在幕前的、有在幕后的。在幕后的,有在下面的,有在上面的。在下面的,有已经划了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也有漏划了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
     12月31日,毛泽东批示:“照改的第二页倒数三行文字,重印。请少奇同志阅后交机要室办。这是伯达同志建议的,我同意。如你也同意,则请交办。”经刘少奇同意,中央办公厅发文“停止执行”中央811号文件。说这个文件“中央尚在修改中,请停止下发,并自行销毁。”
     毛泽东的三大政治秘书,胡乔木在养病,田家英已被冷落,只剩下陈伯达。陈伯达在政治旋涡中善于投机,随时准备把法码投向优胜者一方。1964年,他曾对刘少奇表现得很尊重。“桃园经验”的推广下发,让刘少奇挂帅,统管农村“四清”和城市“五反”,都是他积极建议的。
     然而,当看到毛泽东对刘少奇不满,陈伯达迅速调整情绪,紧跟毛泽东。他12月27日会上的发言,顺着毛的话,从“理论”上批评刘少奇的两个提法。他说:“所谓清不清,历代就有这个问题,不能说明矛盾的性质;国民党也说有党内外矛盾的交叉,因而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交叉也不能概括矛盾的性质。所以主席的概括是正确的,性质不清楚,就会迷失方向的。”
     陈的发言,深得毛的赞赏。后来毛泽东修改文件时,特别把这个意见写了进去。停发“17条”,也是陈伯达建议的。这使毛刘之间的分歧更加明朗化。
     由于“17条”停发,会议又继续开了下去。
     1965年1月3日,三届人大选举刘少奇连任国家主席。当天,毛泽东在一个小型会议上,不点名地批评刘少奇。他说:“四清”工作队集中大批人员,是搞“人海战术”,学习文件40天不进村,是搞“繁琐哲学”。刘少奇解释说:“工作队集中学习文件是为了反右倾”,毛泽东严厉地说:“越学越蠢,反人家的右倾,结果自己右倾”。不依靠群众,扎根串连,结果“冷冷清清”。第二个“10条”“太长了,太繁了。”毛泽东提出:四清运动“一是不要读文件;二是不要人多;三是不要那样扎根串连”,要依靠群众,清少数人。“有则清清,无则不清。没有虱子就不要硬找。”
     1月14日,毛泽东对各大区书记说:“1963年5月杭州会议写的第一个10条,为什么过了三个月,9月北京又搞出个10条,只有三个月,有那么多经验?!”毛泽东批评北京有两个“独立王国”,一个是指书记处,一个是指国家计划委员会。
     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对文件作了大的修改,内容从17条变为23条。改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1月14日会议讨论通过,由彭真送毛泽东审阅后,正式发出。会议也就此结束。
     毛泽东在修改23条时,加进了严厉批评“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和“党内外矛盾的交叉”提法的话。他写道:“这两种提法”“不说是什么社会里四清四不清矛盾,也不说是什么党的内外矛盾交叉。从字面上看来,所谓四清四不清,过去历史上什么社会里也能用;所谓党内外矛盾交叉,什么党派也能用;都没有说明今天矛盾的性质,因此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这段话虽然没有点刘少奇的名,但毛刘的争论事实上半公开化了。知情的中上层干部忧心忡忡,毛刘之间的分歧不同于毛泽东与彭德怀之间的分歧,这意味着党可能发生分裂。会议期间,朱德、贺龙等人找刘少奇,希望他顾全大局,要谨慎,要尊重毛泽东。会后,中组部部长安子文受政治局和书记处多数人的委托,面见刘少奇进言:“你们两位主席发生矛盾,下边就乱了,无论如何不能和毛主席发生矛盾啊!”
     刘接受大家的意见,主动找毛泽东谈话作自我批评,以后,又在自己的家里连续举行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参加的党内生活会,刘少奇检讨了不尊重主席的错误,常委们批评了刘少奇。然而,两个主席之间的裂痕,已难以弥合了。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刘少奇表面上仍主持中央一线工作,但毛泽东已不再同刘少奇和书记处通气了。
     正是这次的分歧,使毛泽东下了在政治上搞掉刘少奇的决心。正如薄一波回忆说:毛刘分歧“埋下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种子。”1966年8月5日,毛泽东《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里,提到“1964年形‘左’实‘右’的错误倾向。”10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上讲:“引起我警觉,还是‘23条’那个时候。”1970年12月18日,毛会见斯诺。斯诺问:毛主席从什么时候明显感觉到必须把刘少奇从政治上搞掉?毛答:“那就早啰。1965年1月‘23条’发表。‘23条’中间第一条是说四清的目标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当场刘少奇就反对。”有一点是明白无误了,毛泽东多次讲“身边的赫鲁晓夫”,原来就是刘少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