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大臣接着说:“所以,一千多两银子根本不贵。皇上要是嫌贵,以后咱就在北京补,不去苏州,按说内务府的织造处也能补,不过最近内务府快成清水衙门了,织造处的好工匠也走得差不多了,手艺高低您老可得迁就些。 道光皇帝一听,连忙摆手,心里说以后俺再也不敢麻烦你们了。斥退内务府大臣。以后道光再有缝缝补补的活儿,就找后宫的嫔妃干,反正她们闲着也是闲着,尽管手艺差点儿,但不用花费啊,而且,龙袍一穿,里面的裤子也看不出有没有打补丁。 事后,谨小慎微的曹振镛后悔不迭,几次想到内务府去解释一番,又无法张嘴,所以,当道光皇帝向他咨询鸡蛋多少钱一个时,这位曹大人死活不说,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既怕说出后得罪内务府,又怕道光帝发誓再也不吃鸡蛋,甚至鸡都让后宫去养。 当时,大臣来京觐见述职,如果皇帝高兴,会留下吃饭,名为赐宴。但说归说,你可别当真。道光说完赐宴,大臣们心神领会,立即出宫,随便找个地吃饭去,他们内心里十分明白:皇帝是不会真的请吃饭的。上谕一发,天下皆知,被赐宴者面子就有了,你还当真想吃这顿饭?现在已不仅仅是节俭,就是抠门!道光皇帝抠门儿就抠门到这种程度。 道光不仅在生活细节上吝啬、抠门,在为政治国方面也是如此。 道光初年,新疆发生张格尔叛乱,数万清军万里远行,征战数年,终于平定了叛乱。 道光八年(公历1828年)夏,清政府在午门举行献俘礼,现场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令道光帝心潮澎湃、陶醉不已,他立即做出一件“壮举”——宴请平叛有功的将士。几天之后,宴会在清漪园(光绪年间改名颐和园)万寿山下的玉澜堂举行。将军们筷子一挥,几碟小菜立即见底,吃又没得吃,退席又不敢,只好面面相觑,呆若木鸡。 后来,在探讨新疆设防方案时,将军们提出的布防方案就是通不过。本来,将军们已经考虑到了道光帝的吝啬,准备上奏仅要一万八千名士兵镇守新疆,但道光帝一下子就给砍去了三分之二,只批准清军留守六千人。将军们愤然回击,提出专守新疆东部,西部自治,不予设防的方案。道光帝又大骂他们放弃新疆防守,指责其居心叵测。 经过几年的争执,根据《清史稿》记载,最后决定于“各省绿营兵额内裁百分之二,岁省三十余万,以为回疆(本名西域,又名新疆)兵饷”,方案才得以通过。此后,在鸦片战争中,道光帝急于妥协,也不能不说与吝啬的个性有关。总之,在讨论诸如海防、边务、黄河治理等问题时,大臣一提到拨款,道光皇帝立即面露不悦之色。 道光皇帝崇尚节俭,一则是生性吝啬,视节俭为理想、乐趣;再则,是以此作为挽救财政危机的一种对策。 道光初年,清朝政府面临财政危机。 清政府国库年收入从乾隆中期起就达四千余万两白银,至嘉道年间,总收入虽未比乾隆朝减少,但日子却越过越紧。显然,这是因为支出的增加而造成的。 此时,国家财政上的黑洞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第一个黑洞是皇族人口日益增多。顺治初年,皇族不过两千余人,到道光时期已达三万余人。这个庞大的贵族群体不劳而获,全靠国家养活,并且需要提供优厚的待遇,每年耗资数百万两,日渐成为沉重负担。 第二个黑洞是因物价上涨造成。道光初年的物价,已经是康熙年间的五倍,物价上涨的原因是人多地少、粮食不足、粮价上涨。这样一来,国家机器运转的行政成本大大提高,而清政府的赋税标准却定于康熙年间,不能调整,为什么?祖制不许可,康熙帝不是说过“永不加赋”吗? 而且,从嘉庆朝开始,每年按照祖制征收的赋税也不能保证足额上缴国库,各省都有亏欠,每年全国亏欠数百万两,这部分钱大多挪作地方开支,一部分入了官员腰包。 第三个黑洞是从乾隆晚期开始,社会矛盾加剧,起义此起彼伏,用于镇压的军费开支大增。从乾隆末至嘉庆初年,清政府为镇压白莲教大起义,花费军费2亿两白银,这是有清一代“成本”最高的一场大征伐,几乎耗尽了康乾盛世所积攒的家底,国家财政从此一蹶不振。而边疆、内地的起义还时有发生,围剿的军事行动成了财政上的一大黑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