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给“安亭事件”定了性 “安亭事件”发生后,毛泽东最初没有管。 14日下午,毛泽东在钓鱼台召开有部分常委和“文革”小组成员参加的会议。会上,毛泽东肯定了张春桥的做法,说:“先有事实,然后有概念。没有事实,怎么能形成概念?没有实际,哪能有理论?有时理论与实际是并行的。有时理论先行,但是实际总归是第一位的。工人不先把革命闹起来,哪儿来的几条规定?” 他还要陈伯达负责起草一个关于工矿企业如何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文件。 为什么毛泽东这时会改变主意,支持张春桥的做法?现在分析来看,一方面,他一直认为中国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文化教育单位和党政领导机关内,也严重地存在于工矿企业中。他在陈正人信上的批语就是明证。他觉得,此时在工矿企业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正有助于着手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把“文化大革命”在广度和深度上推向前进。另一方面,学校红卫兵运动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已暴露出很多毛泽东原来没有预计到的消极方面,学生红卫兵内部也明显发生分化,已出现走向低落的征兆。这使他感到忧虑,需要借助作为“革命主力军”的工人队伍,推动这场“革命造反”运动继续发展。他始终深信,抓了“文化大革命”,不但不会妨碍生产,相反还可以促进生产。但是,毛泽东的主观愿望是一回事,实际情况又是另一回事。事实上,“文化大革命”进入工矿企业的结果,根本没有像他所想像的那样对生产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只是造成大规模的混乱,对生产产生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安亭事件”明显地违背周恩来在这以前有关“抓革命、促生产”的一系列主张和努力。事件发生后,周恩来更是多次批评类似的行动,竭力维护铁路运输的正常秩序。11月16日,周恩来亲自同江苏省委负责人通话,要求省委出面做好拦车群众的工作,放行被拦车辆。指出:“这关系到国家的信誉,关系到交通运输,关系到劳动人民。”28日,周恩来亲自修改以国务院名义发给滞留在四川广汉(宝成铁路所经的一个车站)的“成都工人造反团”的一份电报,提出:“请你们认真考虑:成千的工人同志来北京请愿,既不便于接待和会谈,也会影响你们工厂的生产。如果另一方面工人同志也照样来京,那将更影响生产。” “安亭事件”发生一个月后,周恩来向参加工交座谈会的成员及一些省、市负责人提出:必要的“条条”中央还要发几个,并且一定要保证有效,如保障交通运输、城镇水电供应。因为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到国计民生。你把火车停了,这不能叫“革命行动”。出现这样的事,首先我们作自我批评,抓迟了;然后要指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否则,就没有原则了。隔了几天,周恩来就经他修改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证铁路运输正常秩序的通告致信陈伯达、江青:“碰头会上根据一个月来各地拦车情况,起草了这一通告,现送上请中央文革小组加以讨论,并提出小组的意见,以便确定报请主席、林彪同志审批。附上一个月的工人拦车情况,请参阅。” 周恩来以“安亭事件”作为全国铁路运输混乱的起点,清楚地表明了他对这个事件的态度。 直到这年年底,周恩来还在亲自过问上海铁路局的工作。当时正在病中的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回忆: 12月31日下午,北京传来消息,中央决定要我出来工作,首先整顿铁路秩序,总理将直接给我打电话。我立即抱病赶到上海北站解决交通问题。1967年1月1日凌晨3时,我在北站铁路公安分局听到周总理的声音:“丕显同志,你好吗?中央决定要你出来工作。上海一定不能乱,南北铁路交通一定不能断!”我问候了总理,并告我现已在铁路局,正在做工作,力争明天通车。周总理在电话中告诉我说:“我就是睡觉太少了!”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上海铁路终于在第二天通车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