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才艺俱佳的女艺人身价是官券千缗。如果她仅仅擅长唱歌也不逊色,一天轻轻松松可拿到数百券工资,而且豪门“争延致之,日掷与金钗”。官员在这方面的消费从不吝啬,一出手赏钱数万。反正打着考察学习的旗号,公家埋单,不大方才是“很傻很天真”。那些暴发户花起钱来更是嚣张。他们喜欢附庸风雅,喜欢那些年轻漂亮的女艺人带来的各种新奇体验。这些人雇人打理生意,自己每天揣着钱,到处捧角儿,把女艺人的身价越抬越高。那个时候,没有显赫地位和社会关系的小户人家,全视女孩儿为掌上明珠。生下男孩,哭天抹泪儿感叹命苦。若生下丫头,全家欢天喜地,真是“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句诗的写实。父母只盼女孩快快长大,选择合适的技艺让她拜师学艺,然后待价而沽,期待有朝一日麻雀变凤凰,全家沾光。 宋元时期的戏曲《宦门子弟错立身》刻画了一位官二代的追星情形。这位叫完颜寿马的发烧友对散乐女伎王金榜十分崇拜,爱到不能自控。王金榜也确有偶像范儿,她“有如三十三天天上女,七十二洞洞神仙,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鹊飞顶上,犹如仙子下瑶池;兔走身边,不若姮娥离月殿”。完颜寿马甚至舍得抛家舍业,与王金榜一起去“冲州撞府,求衣觅食”,并发誓“不图身富贵,不去苦攻书,但只教两眉舒”。这种疯狂是当时许多空虚的年轻男子共有的状态。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年少靓丽的女艺人引着他们的心灵走向,抚慰着他们莫名的忧郁与惆怅,成为无数人的梦中情人。 2 嫁好不如干好 ——厨娘摇身一变成富婆 厨房是女人的天下,在这个天地里谋生,她们得心应手。她们个个技艺精湛,用一双纤纤玉手,为那些挑剔的食客烹调着各种美味。 临安有位当过太守的官员,让人为他物色一位家庭厨娘。他开出的条件不仅要求厨娘模样上乘,还要能书会算。谁知厨娘做派更大,人未露面,先派脚夫送书信一封,提出做饭可以,但要车接车送。信中语气委婉,字迹端正,一看就知不是等闲之辈。 厨娘不仅派头很足,而且技术精湛。《江行杂录》曾记载一位厨娘,做菜时,将华丽锦裳换成素衣花裙,腕上银镯闪亮,切菜斩肉“运斤成风”。所带餐具,皆金银所制。客人举筷之间,盘中美味已罄,交口称赞,主人倍儿有面子。宴毕,主人酬以帛百匹、银数百两。 宋代男子争着迎娶擅长煎炒烹炸的女子。对进门的媒婆,女孩父母夸女儿的口气都如出一辙:“我家女子不善裁袍补袄,若修治水蛇、黄鳝,一条胜似一条。”那时不流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相反,人家是干得好才嫁得好。有好厨艺不仅能嫁给有车有房有前途的官员,在社会上还能享有相当的地位。当时市场上很多名牌食品和食杂店都以女子名字命名。比如王小姑酒店、李婆婆杂菜羹、王妈妈家茶肆、金明池酒肆卖酒女、汴河岸卖粥妪。她们厨艺精良,食客们交口称赞,逢人便夸,连做广告的钱都省了。 东京最著名的吃食不是什么湘菜、川菜、霸王菜,而是不起眼的鲜鱼羹。东京有个宋五嫂擅做鲜鱼羹,后来宋五嫂南下,在杭州西湖边以卖鱼羹为生。宋高宗赵构微服私访时尝过鲜鱼羹,非常赞赏,又念其年老,于是赏她10枚金钱、100枚银钱、10匹锦绢。宋五嫂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皇帝御尝,那等于是贴上了皇家标签,这货真价实的皇家御封让普通市民趋之若鹜,挤破头也要品尝。她的小店天天爆满,不几天就和大酒楼赚一样多的钱。宋五嫂靠着这道金字招牌,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