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1月,是以研究中国考古学为主的实体学术机构。中心的宗旨在于综合发挥北京大学考古学的学科优势,联合校内外、海内外有关学术力量,运用传统与现代学术研究的科学手段,研究中国史前、原史、历史时期的重大考古学术问题,培养高层次考古研究人才,以推进中国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现任中心主任徐天进教授。中心下设史前考古研究室、原史考古研究室和历史考古研究室。中心在研研究学者77人,其中专职16人,兼职61人。主要学术带头人有:严文明教授、李伯谦教授、赵辉教授、刘绪教授、徐天进教授、赵化成教授、齐东方教授、王幼平教授、获得博士学位33人、硕士26人。教授41人。 中心成立以来,中心成员主持或承担了包括科技部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指南针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40多项。在若干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自全国田野考古年度十项重大发现评选以来,中心研究人员主持的发掘项目先后有15项入选,占总数的近10%,相当于国内各高校入选项数总和。另有两个遗址的发掘获国家文物局“优秀田野考古工地”奖。 科技考古实验室的测年精度在国际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制样系统于2008年取得国家专利。 成立五年时,出版专著24部、教材5部、编著图书8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有20余篇文章被SCI/SSCI/A&HCI等收录。据《2006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统计报告》,北京大学考古学科论文数和被引用数均列高校第一。 中心自成立之日起便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作为重点的工作内容。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中心已拥有一支水平高、能力突出、综合实力居于国内前沿的科研、教学队伍,培养了大量人才。 中心的多项研究成果直接转化成了应用项目。包括:主持修订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已由国家文物局向全国颁布执行,成为行业标准。科技考古研究室碳十四测年制样系统与北大物理学院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室合作,在从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同时,制定出测年样本的制备技术标准,也即将被国家文物局颁布为行业标准。 文物保护研究室开发新型保护材料,已经为多个土遗址保护现场采用,从而可望解决土遗址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该实验室已经完成或正在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的保护研究、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现场保护、澳门路沊博物馆地下遗址保护工程以及各种馆藏文物研究等等。 为普及文物考古知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心创办了面向社会开放的“中国公众考古网”(www.caagp.com)。目前该网站在相关网站排名上已位列前茅,成为中国公众考古的第一门户网站。网站开设的博雅论坛是考古文博专业论坛中最活跃的论坛之一,不仅是国内考古文博界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广大爱好者了解考古和文物知识的一个重要窗口。 (责任编辑:李大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