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司马迁治史价值观新探(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周一平 参加讨论

司马迁所奉行、宣扬的刚勇奋进、在逆境中奋斗的价值观,是一种可贵的奋斗不息的精神,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性格、精神的精华。这种刚勇奋进的精神,是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不信天命、反抗天命的独立人格、自治能力和精神的最好表现,是人生价值、人决定论的最好表现。这种精神,是对逆境的正确认识,是对待逆境的最佳态度,是在逆境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主观条件。逆境可以使人苦闷、绝望,但同时也给发愤图强创造了条件,给实现和加快实现人生价值创造条件。司马迁说"耻辱者勇之决也"⑧,就包含着这个意思。中国俗话说:"穷则思变",就是说"穷"为"变"创造了条件。西方人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⑨。为什么逆境能为人的成功、成名创造条件?因为从人的心理、生理机制来说,在安逸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往往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逆境中,人才会产生"拼命"的欲望,紧迫感带来加速度,蕴藏着的潜力、潜能就会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但逆境并不等于成功、成名,这个矛盾转换的基本条件就是人的主观能力、人的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人的刚勇精神。客观环境条件对不同的个体、主体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对于缺乏刚勇奋进精神的人来说,逆境便是其坟墓,如巴尔扎克说的"苦难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只有具备刚勇奋进精神的人,逆境才是成功、成名的"垫脚石"、"财富"。刚勇奋进、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也是现代社会需要的精神。现在提倡的"大无畏精神"、"拼搏精神",不正凝聚着刚勇奋进的精神么?
    司马迁的立言扬名价值观中有强调主观努力的一面,也有注意客观机遇的一面。在《史记》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隐约出现: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其种种机遇有关。
    《殷本纪》中强调了武丁识拔傅说,《周本纪》中谈到了周文王、武王重用吕尚。似乎可以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武丁识拔,文、武重用,傅说、吕尚不可能成为名臣。这就是一种人生价值机遇决定的观点。这种机遇论应怎么看?机遇有一定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是"天"决定的还是"人"决定的呢?通观《史记》,司马迁强调的是机遇的决定在人。在司马迁看来,只有明君才能发现贤才,只有伯乐才能发现千里马。武丁、文、武都是明君,所以能识拔傅说、吕尚等。那些昏君,如桀、纣之流只会毁灭贤才。这是机遇的决定力量在人的一个方面。其次,在机遇面前,贤才只有努力、刚勇奋进,才能获得机遇、创造机遇。苏秦之得机遇、蔺相如之得机遇,以及张仪、商鞅、范雎、蔡泽等人之得机遇,都是自身主观努力的结果。司马迁在《范雎蔡泽列传》最后说:"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为什么范蔡二人能得机遇、能成功,而其他辩士没有得机遇、没有成功呢?因为有强者、弱者之别,有能力高低、努力大小之别,这是个人的主观能力、努力决定的。再如秦末农民战争中,为什么刘邦成功、项羽失败?因为刘邦"行动德",善用人,而项羽"暴虐"、不善用人,完全是个人的能力、努力不同。司马迁毫不客气地批评了项羽"天亡我"的天命论说:"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⑩这就是司马迁强调的机遇决定力量在人的又一个方面。肯定了在偶然性的机遇中包含着必然性的主观努力。这种强调人决定论的机遇观点,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司马迁还有一种"附骥尾"的机遇观点。他在《伯夷列传》中说:"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在《樊郦滕灌列传》中也说:"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何)、曹(参)、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即是说伯夷、叔齐如果没有孔子称颂、颜渊不附尾于孔子,就不可能扬名天下;那些汉代名臣名将,如果不是跟随刘邦,也不可能扬名于世。这种"附骥尾"的机遇观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强调的仍是人的主观能力、努力。就是说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扬名天下,就必须善于识别什么人是有成功、成名希望的人,什么人的事业是有成功希望的事业。只有追随那些从事着有成功希望的事业的人,追随那些有成功、成名希望的人,和他们一起奋斗,那么自己也就等于投身于成功的事业,也有成功、成名。实现人生价值的希望。这一观点仍不失有积极的意义。"附骥尾"机遇观点的另一方面强调的人的决定力量,是个体的人以外的名人、英雄、"青云之士"的力量,这就是人生价值他人决定、英雄决定论的观点。这种观点显然是消极的了,和他主张的刚勇奋进、自强不息、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的观点是矛盾的。
    从司马迁立言扬名的价值观总体上来看,强调为社会做贡献、强调独立人格、刚勇奋进是主要方面,积极面、进步面是主要的,消极面只是次要的。
    四、结语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扬名"的人生价值观,经过孔子、司马迁等人的宣传,一直影响着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传统的人生价值观。曹操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李白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古"(《古风》第一首),苏轼说"士当以功名闻于世"(《墨宝堂记》)……都是扬名价值观的反映。中国古代优秀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以为社会做贡献而扬名作为自己人生价值奋斗的目标,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值得肯定的。
    注释:
    ①《史记·太史公自序》。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2页。
    ③《史记会注考证》于《孔子世家》注云:"中井积德曰:冀自见于后世而著作焉,是司马迁以下伎俩,非孔子事。此文臆度失当。崔述曰:其言似急于求名者,殊失圣人之意。"认为立言扬名的思想是司马迁以后的思想,孔子圣人不会有"求名"思想。这种说法是不合符历史事实的。今文《尚书·泰誓》篇就有"立功立事,可以永年"话。"立事"当包括"立言"在内。《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引穆叔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三不朽。"足以表明立言扬名的思想,是先秦士大夫的传统观念,是孔子价值观念的组成部分。孔子所说的"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是孔子本来的思想,并非是后人、司马迁篡改的。司马迁正是为了宣扬立言扬名观念,才强调了孔子的这种观念,立以为后世典范。
    ④《汉书·司马迁传》。
    ⑤让德,是封建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但和现代社会需要的竞争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⑥《昧隽斋史义》卷一。
    ⑦《史记·太史公自序》。
    ⑧《史记·报任安书》。
    ⑨英国科学家贝弗时奇语。参见《科学研究的艺术》,第146-147页。
    ⑩《史记·项羽本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