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中国古代的族群凝聚与国家认同研究”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2010年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的族群凝聚与国家认同研究”(首席专家罗新教授),于2011年3月19日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举办了开题报告会。参加会议的除了该课题组的全体成员(教授7人,副教授2人,博士生3人)以外,还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马戎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菅志翔教授,以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央欧亚研究系的Elliot Sperling教授,北大社科部负责课题管理的耿琴副部长和北大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邓小南教授也都到会,还有一些对该课题有兴趣的研究生前来旁听。
    “中国古代的族群凝聚与国家认同研究”项目首席专家罗新教授首先介绍了课题投标、答辩及专家意见等情况,针对投标时一些思考不周的问题做了新的解释和补充。课题组认识到,这个课题之所以获得立项,是因为所要研究的族群凝聚与国家认同的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中国历史显示,即使在局部时期和局部地区存在着族群与国家认同间的紧张,但中国政治与文化内涵着一种化解这一紧张的悠久传统:无论是在观念层次,还是在法律与行政的实践层次,古代数千年历史已经提供了宝贵和丰富的经验,值得今人认真总结、学习和应用。顺利完成本课题,不仅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史学追求,而且还需要我们对于现实社会的民族问题有足够的关心和思考。
    马戎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强调指出,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提法仍然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这个思想本身是具有历史深度的。他说:我觉得研究历史,除了核实、验证历史事实外,还需要探索、理解历史的宏观脉络,历史学也是出理论的,不仅是考据。谈古代民族史,中国的民族交往史有三千多年,是可以划分历史时期的,不仅有“量变”,也有“质变”。要抓住“质变”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时期的“量变”。他认为1840年到1949年,是中国民族关系的质变期,折射、反衬出之前中国民族关系的许多重要特点,而这些特点在过去历朝被认为是“常态”而忽视。社会学关注群体(族群)关系的结构分析、制度分析,这个视角可供课题组参考。
    在马戎教授介绍了中国学界引入和使用“民族”等概念、以及50年代的民族甄别实践等情况以后,菅志翔教授介绍了她在新疆就乌斯满的口述史进行田野调查时,对基层民众的国家观、民族观等问题所获得的新认识。她建议课题组充分吸收近年民族学、人类学的新进展,用于认识和理解古代的民族状况及民族关系,特别是各民族基层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藏学专家Elliot Sperling首先肯定了这个项目的学术意义,然后介绍了近年来西方人类学有关族群、民族问题的观念对历史学研究的影响。课题组成员也纷纷发言,就课题的意义、可行性、研究工具和成果预期 ,表达了各自的观点,总的来说,大家对按时保质完成课题有充分的信心,大家还设想通过这一课题摸索一条人文研究参与社会发展的新路。在民族地区生活多年、来自新疆的朱玉麒教授还对该课题的现实意义进行了生动深刻的阐发。博士生胡鸿从概念辨析入手探讨了本课题展开后可能的理论创新。北京大学社科部耿琴副部长代表北大校方表态全力支持课题的顺利进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