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史记集说》初评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 高益荣 参加讨论

两千年来,对《史记》的研究日趋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就它的版本来说,宋以前的手抄本不说了,就明清的刻本"尚有百来部"①。由于《史记》经过千百年的传抄、翻刻,其中串乱之处不少。这些众多的版本,有善劣之分。建国后,中华书局在1959年出版了顾颉刚等先生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校注断句,加新式标点的《史记》(下称中华书局本)。这个本子30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因而,国内出版的众多的《史记》本子,基本都以它为蓝本。中华书局本确实是一个较好的本子,但它并非是一个可以代替其它版本的唯一的《史记》本子。学术的空气应是百花齐放,在比较中见出其长。
    关于程余庆的文字记载极少,只有钱鑅略谈到他写此书的情景:"利津程椒园余庆著《史记集说》(此书全名为《历代名家评注史记集说》),……盖历十数寒暑,而始观厥成。"《史记集说·序》)可见这部书是作者历经10多年艰辛研读的结果。作者是清代一位非常刻苦、知识渊博的读书人。他从小就酷爱《史记》,直到老年著成此书,但在他有生之年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直到民国7年才由钱鑅出版。因此,可以说它和张文虎校的金陵书局本产生的时代相差不远,只是该书作者"穷愁"致使"著书淹没"。(钱鑅:《史记集说·序》)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程余庆对先秦古籍尤其是史部书籍非常熟悉。他常常把《史记》同《左传》、《战国策》、《国语》对比评点。他的《史记集说》往往有发人之所未发处。更为重要的是他将众多人的评点汇集一处,让读者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展开思维的翅膀,对原文作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作者说到:
    愚少读是书,苦于不得其意,因于诵览之。凡说有关于是书者,悉旁注焉。蓄之既久,遂觉诸说之是非不难参观而得。于是广集诸本,去其浮阔,存其切当,首音注,次训诂,次讲义,考误次之,论争又次之,而以论文终焉。汇为一书,名曰《集说》,比诸正鹄,一人射之,固不如众人射之所中者多矣。然则是说也虽未必尽合古作者之意,然读者由此好学而深思之,则因文而得其辞,因辞而得其志,当其心领神会,而意与意相接,方将揖作者于一堂,与之上下其议论,而折衷其是非,则虽千百年之久,犹旦暮遇之耳。(《史记集说·序》)
    这段文字极为明了地讲了此书编写的条理和取名的用意以及对读者帮助之所在。由于作者经历10余载的研读、广集,使该书具有博取众家之长的特点。从书前所录的文章来看,该书决非是一家之陋见,而是将当时所谓较好的《史记》本子都参照了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最起码有《史记评林》、《史记钟评》、《史记测议》、《史记论文》、《史记评注》等著述。该书有其独具的特色,不失为《史记》的一个较好的本子,很有整理出版的必要。
    特点之一:文字校勘精确少误
    《史记》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错误异文甚多。因此,对它的文字校勘精确的程度,直接标明版本的善否。很显然,《史记集说》所用的底本不会是张文虎的金陵书局本。把他同中华书局本对照,就可显示出它应出版的必要性。在对《史记》文字的校勘上,它同中华书局本可互为弥补,有些字显然比中华书局本更精确些。如《老子韩非列传》:"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岁复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中华书局本作"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据郭嵩焘的推算考证"秦自秦仲以前世仕于周,至庄公居故犬邱,周宣王使为西垂大夫,是自西周以前秦与周本合也。至平王东迁,秦襄公始为诸侯,尽有岐以西地,于是与周离矣秦昭襄王十七年,东周君来朝;29年,周君来;两周君并至,是秦复与周合"①。可见该本文字更切史实。再如《老子韩非列传》引韩非《说难》:"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啖我",中华书局本"啖"作"念"字;根据《韩非子校注》判断,此处用"啖"字更加形象贴切。又如《酷吏列传》:"今上即位,(宁成)徙为内史。"中华书局本作"武帝"。该本明显较为准确。作者在《史记》目录后有段评语:"《史记目录》已见于太史公书序中,而诸本往往改之,致有毫厘千里之差。""《今上本纪》以史迁卒于武帝之前,故不得以谥书,乃改为武帝本纪,似武帝卒于迁前也者,二谬也。"因此司马迁在原文里提到武帝时,一律用"今上"一词。正如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评这句时说:"此及周阳由传两'武帝'当作'今上'。"还有如《苏秦列传》:"据卫取淇卷,则齐必入韩秦。"中华书局本没有"淇"字。梁玉绳又认为"卷"字是衍文。象这类问题,有待我们考证,以辨其优劣。从仅录的例句看,《史记集说》在《史记》白文上下了一定的功夫,但有些文字未必完全准确。如:《伍子胥列传》中有"惠王从者屈固"句,中华书局本作"石乞",据《索隐》引徐广语《左传》用作"石乞",因此较为可靠。
    特点之二:断句准确而切近原义
    本书所参考的凌稚隆的《史记评林》、吴见思的《史记论文》都是有句读的本子。尽管断句不是该本着力研究的问题,但断句的正确与否,对原文的理解作用极大。断句的难度不亚于注释,要使断句紧切原义,必须先疏通原文掌握文义,使断句准确无误。该本在断句上,较为准确,一般的句子停顿处用"0"断开,一些关键的、有争议的难句往往用"句"字直接断开,表示自己的看法。有些句子的断句是很有眼力的。如《佞幸列传》:"仁宠最过[,(句)],庸[,(句)],乃不甚笃。"中华书局本断作"仁宠最过庸,乃不甚笃。"并引《索隐》:"宠最过庸。案:庸[,(句)]常也。言仁最被恩宠,过于常人,乃不甚笃,如韩嫣也。"这样解释显然不符合情理。既然恩宠超过常人,怎么不能甚笃呢!程余庆不为《索隐》所囿,他说:"言宠最过矣,以其材庸下耳,否则当甚笃也。"他这样的断句、解释,使这句的意思非常通顺。再如《苏秦列传》中有"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句)],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句)],则弃前功而受后祸"。"困[,(句)],则使太后弟穰侯为和;赢[,(句)],则兼欺舅与母"。象这类句子,中华书局本均未断,该本大都断开。其中有些使文义层次更清晰,如前一句,有些则显得过细,如后一句。总的来说,程余庆断句水平是较高的,该本的断句基本上同中华书局本相同。
    特点之三:集百家之说于一书的注释
    对于古籍的注释,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尤其是《史记》,就更难了。《史记》所包括的内容浩如烟海,纵跨3000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屠户门人,又言兵法封禅,也谈货殖礼乐。因此,对它的注释,缺乏一隅之得,难称善也。《史记集说》在这方面很有特色。作者毕生研读《史记》,对其可谓烂熟于心。他对《史记》的注释,正如钱鑅说:"集《集解》、《索隐》、《正义》诸说,而间参己意。"(《史记集说·序》)因此,他的注释往往语言精炼,解释清楚即止,避免了一些本子繁琐地将三家注一一引出。这样做本身就显示了注者的审视目光。如:(1)《苏秦列传》"此天府也"句,《索隐》用郑玄语:"府,物所藏,言天尊此所藏若天府然。"该本程氏在此基础上,解释得更加浅显易懂:"天府言蓄积之富,非人为也。"(2)《孙子吴起列传》中解释孙膑的膑字,"膑者,刑中去膝盖骨之名,因断两足故称孙膑,其名不可考也。"(3)《樗里甘茂列传》中释"滑稽"二字,"滑稽,酒器,可转注,吐酒不已,言俳优之人出口成章,词不穷竭,如滑稽之吐酒不已也"。如此注释,能体现出《史记集说》在注释上的特色。作者吸取前人的成果,又溶入自己的理解,注释精确简炼。
    在地名的注释上,该本明其地理位置。程氏说:"《正义》于地理最为详核,然皆是古地名,初学读之,仍不知其所在,故悉易以前清府县,取其一览便晓。"(《史记集说·凡例》)《史记》中的地名很多,弄清其具体位置,对阅读原文很有帮助。因此,注地名是注释必不可少的一环。该本尽管用的是清代地名,但清代地名同我们现在的地名差别不算太大,对今天的读者,仍很有帮助。如:
    (1)箕山,在河南府登封县东南十三里,上有许由冢,尧所封也,又有许由庙,碑阙犹存。(《史记集说·伯夷列传》)
    (2)京,郑邑,故城在开封府荥阳县东南三十里。(《史记集说·老子韩非列传》)
    诸类注释,考证较准确,对于研究《史记》地名的准确区域是个不小的贡献。
    在注音上,该本一般采用同音字注法,也有时用反切法。所注音的字往往是读音特殊、容易混淆的字。有了注音,可使读者能够准确地掌握该字的读音。如《刺客列传》:"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程注"厉,音癞,谓以漆涂身,令其肿烂,若癞疮也"。再如《儒林列传》中"言诗于鲁则申培公。"程注"培,音浮,申公名"。《孟尝君列传》中"长铗归来乎"句中的"来",程注"来,音厘,与鱼字叶"。
    特点之四:品评之语,有见识有文采
    司马迁的《史记》,是部凝结着作者血泪的书。它既是一部历史巨著,同时又是一部"成一家之言"、表现个人思想见解的书。正如郭双成所说:"司马迁的很多看法,不是专门谈一些议论的话,而是在历史事实的叙述和历史人物形象的描绘中体现出来的。"③他的文章善于讽刺,巧于隐晦,曲处见直,以褒作贬,意在言外。他的文章把写史与作文有机地结合,在历史故事中渗入了丰富的感情喜恶,极富文采。明人陈子龙说:"太史公之书,每不立正辞,往往见于抑扬之中,疑似之说,自非博学不能深知其意。"(《史记测议·序》)因此,没有对《史记》、对司马迁本人的深刻理解,要把《史记》品评得符合司马迁的本义,又有独到之处,是不现实的。程氏读史成癖,十几个寒暑孜孜以求。他的品评语言,大部分切合《史记》原作精神,又有独到的见解,表现出较高的鉴赏力。如对游侠的评价,就摆脱了一般儒生的观念,多肯定其壮举。他说:
    特言游侠,虽煦煦为仁,孑孑为义,犹胜于以求取卿相,与世浮沉而取荣名者之不仁不义也。……班氏以"退处士"为讥,谬矣。篇首为儒辨,正为侠辨。盖儒自有真,如季次、原宪是也。若公孙弘,虽功名著于世,而不得为儒,徒以文乱法而已。侠自有真,如朱家、郭解是也。若姚氏诸杜辈,特暴豪之徒,而不得为侠,徒以武犯禁而已。辨儒正以辨侠,何尝进侠而退儒哉!(《史记集说·游侠列传》)
    这段话很有见解,可以说是完全吃透了《游侠列传》的主题思想。程氏意识到司马迁是把游侠分为两类,司马迁赞颂的也正是象朱家、郭解这些具有真正的"仁义"的英雄。这正表现出程氏超乎一般腐儒的认识水平。
    品评,是该本最大的特点。品评的语言也往往是程氏胆识、审美、功力所在之处。他往往抓住关键句子,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性的评论,对读者有很大的指点启发作用。如:《管晏列传》中评"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句说"一句道尽晏子"。《老子韩非列传》中评"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句说"八字隐括已尽,是通篇纲领"。《伍子胥列传》中评"刚戾忍询,能成大事"句说"八字可抵子胥一生赞语"。《平原君列传》中评"喜宾客是一篇纲领,后凡四节,皆喜宾客实迹"。这类评语,提纲挈领,使读者一目了然,抓住了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程氏的另一些评语,还能从事实出发,融入自己的见解,品评精辟,富有哲理。如《伍子胥列传》中有一段评论伍子胥的话:"子胥入吴日久,不事王僚而耕于野,以僚不足与也。然方光之未弑吴王,何不引身为光划臣,而特进专诸,盖具国方内乱,事未可知也。子胥报仇,不能须臾,待而静俟若此。可见作大事,志要沉,心要忍。"程氏抓住伍子胥的性格核心,充分理解了司马迁塑造这一人物的内在精神,因而,这段评语才显得如此精采。
    司马迁说:"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志于后世也。"(《报任安书》)他的文章正如其言,很有文采,写作方法灵活多变。程氏的品评,也常常突出这一特色,使司马迁的妙笔为人共睹,奇文为人共赏。如《穰侯列传》中评梁大夫须贾说穰侯一段话说:"连用'臣以为'字,文法无限曲折、顿挫。"《白起王翦列传》评描写白起战功一段时说:"以上序白起攻城略地战功及封爵次第,朗朗笔法,极有错综变换。"《孙子吴起列传》中评孙子训练宫女一事说:"虚事实写,实事虚写,文法妙。"这类评语,表现出程氏阅读《史记》心细如发,对文章玩味体会精深。因而,评语充分发掘出《史记》优美的笔法,对读者欣赏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除了对词、句的品评外,程氏往往用"一转"、"二转",乃至十多转,或"一段"、"二段"等注语把文章的句与句、层与层的关系标得很清晰,形成了"一层深一层,如入螺房、转转入胜"(《史记集说·穰侯列传》)的效果。
    程氏的品评文字本身也富有文采,优美生动。有些句法整齐,富有节奏感,有些语言犹如诗一般,读之有沁人心脾之快意,这也显现出他的文字功力。如《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有段评虞卿言语的话:"虞卿之言,如珠明月朗。乃郝绶于珠明月朗下又复雾起云兴,亦自横绝尤妙。于段段插带王语,一则月明水清,一则毒雾四塞,而王于其间,目转心摇,情态如绘,真写生手也。"作者不但点出原作的妙处同时话语本身的优美也吸引读者。再如《货殖列传》中有段评论的话:"十段皆篇中所有,似应似不应,而通篇神理俱收于内,却又句句感慨。嬉笑怒骂,痛哭流涕,无所不有,千古绝调。"这段评语语言挥洒,句式错落,痛快淋漓。除文中这些短评外,在篇末著者往往有长篇大论,犹如一篇论文。《伯夷列传》、《游侠列传》等篇都有这样的专论。这些精采的评论也增强了该本的艺术感染力。
    当然,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程氏的品评也绝非皆为佳语,有些评语就明显带有他思想的局限性,甚至是错误的。如《商君列传》中评"商君被车裂"时说:"背人情,弃常道,诛共反,谁曰不宜。"他认为车裂商鞅应该,这明显是儒生的陈腐之论。再如《仲尼弟子列传》中评"子贡与时货赀"一事,程氏说:"货殖非子贡美事,故只点一句。"这种看法同司马迁的思想差距甚远。司马迁崇尚货殖,他并没有认为子贡"货赀"不好。写子贡"家累千金",司马迁之所以写得简单,是因为在《货殖列传》中详细叙述"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者乎?"可见,司马迁对子贡善货赀评价是多么高!程氏的品评,未免太鄙陋了。但总的来说,仍是瑕不掩瑜。
    特点之五:集说与眉批增加了该书的资料价值
    该本较详备地收集了名家评论《史记》的论断,又使其具有丰富的资料性。除书前所载《史记总论》收集历代名家33人的53段评论外,每篇后面还附录了名家对本篇的评论。所集名家论断,都经过他"去其浮阔,存其切当"的筛选,因此颇有见解,对理解原作,有举一反三的作用。随意择录几段,以明其特色:
    吴见思曰:"孟尝君于中间,序田婴冯驩两传则附在两头作章法。田婴传因在前恐其累坠,故只用简法;冯驩传因在后,欲其衬贴,故另出精神。淋漓尽致,而一篇看去笔势汪洋,文机清利,步步曲折,引人入胜。所云山阴道上秋冬之际,更难为怀也。"(《孟尝君列传》附论)
    牛运震曰:"《商君传》以法字作骨,开端云鞅少好刑名之学,中云鞅欲变法,又曰卒定变法之令。末借商君语结之曰'为法之弊,一至此哉!'首尾贯中,笔法巉削,总成阴惨文字。"(《商君列传》附论)
    这些评论,有些连杨燕起等编的《历代名家评史记》一书也未收录到,可算作研究《史记》很可贵的资料。加之它附在篇末,容易诱发人的深思。
    另外,程氏又将一些名家评语作为眉批,放到所评之处,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如:
    金人瑞曰:"此文看他'三正告','三欲攻','三困于','五谪曰','五之战',笔态如群龙戏于空中,一一鳞爪间,皆有大风、大雨、大雷、大电,应时而集也。"(《苏秦列传》眉批)
    钟惺曰:"文字层层相衔,节节相生,其极紧处皆从闲力出之,非大手笔不能。"(《春申君列传》眉批)
    此类评语,对阅读、研究《史记》很有启发,程氏用10余年甚至毕生功夫,集之于一书,也增加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总之,《史记集说》是一部研究《史记》的集大成之作,是诸多《史记》版本中一个鲜为人知的善本。它的出版,必将对于《史记》研究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如果把它同中华书局本对照来看,更会发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它可以补充中华书局本中存在的很多不足,使人们对于《史记》的理解更加全面。
    注释:
    ①易孟醇:《史记版本考索》,载《史记注译》第1册,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②郭嵩焘:《史记札记》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238页。
    ③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