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城市环境史在美国的缘起及其发展动向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 高国荣 参加讨论

《太平洋历史评论》杂志于2001年第1期发表了一组“环境史:回顾与展望”的专题文章。5篇文章均由美国知名环境史学家执笔,其中有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城市环境史。理查德·怀特提到,他1985年回顾环境史研究发展的那篇综述文章,看来遗漏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城市环境史。而塞缪尔·海斯则指出,“城市的重要性使它已经成为环境史研究中的一个新焦点”①。这两位学者都是环境史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其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城市环境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还默然无闻,但到世纪之交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一般认为,城市环境史研究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种新现象。只是从那个时候起,有关这方面的学术成果和专题会议才渐渐变多。1993年,马丁·梅洛西发表文章,试图在借鉴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及其他社会科学家的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环境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②。1994年5月,《城市史杂志》就“环境与城市”发表了一组文章③,特邀编辑罗森和塔尔,以及包括赫尔利(AndrewHurley)、马丁·梅洛西、亚当·罗姆(AdamRome)在内的几位作者,都是城市环境史领域的佼佼者。与此同时,《环境史评论》也刊发了关于“技术与环境”的一组专题文章④,特约主持人塔尔和斯泰恩(JeffreyStine)、塞伦斯(C.Sellens)、科尔顿(CraigE.Colten)等几位作者,也均以城市环境史研究见长⑤。《城市史》也于1999年3月推出了“工业、污染和环境”专刊。更重要的是,美国学者相继推出了多部有影响的个案实证研究成果,诸如克罗农(WilliamCronon)的《自然的大都市》、塔尔的《寻找污染的最终去向》、赫尔利的《环境的不平等》、梅洛西的《美国的污染排放:城市、工业、能源和环境》、罗姆的《乡村里的推土机》。这些作品的问世,被认为是城市环境史出现并日臻成熟的一些标志⑥。与此同时,有关城市环境史的会议也在增多。1993年美国环境史年会便以“城市与乡村:不同但相互联系的环境”作为会议主题。在近年来召开的美国环境史年会上,有关城市环境史的小组讨论几乎占据半壁江山。2003年12月普林斯顿大学召开了“城市与自然”的学术研讨会,会后还出版了题为《城市中的自然》⑦的论文集。
    对城市环境史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介绍,有助于了解美国环境史研究的发展与未来走向。本文拟对城市环境史的兴起背景、学术价值以及研究动向进行初步的介绍和分析。
    一
    从笔者接触的有限资料来看,目前直接关于城市环境史的界定还不多。美国知名环境史学家塔尔在写给梅洛西的一封信中提到:城市环境史主要是关于“人工环境及技术塑造与改变城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的历史,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城市及城市人口的历史”⑧。梅洛西则认为,城市环境史研究“城市的自然特征及其资源,与自然力量、城市扩张、空间变化与发展、人类行为各方面相互之间的影响。因此,这一领域研究城市的自然史、城市的建筑史以及二者之间可能的交叉”。⑨大致可以认为,城市环境史主要就是关于城市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历史。
    城市环境史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在美国环境史研究中争得一席之地。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包括:人们习惯将城市与自然对立起来,美国主流环保运动往往忽视城市环境问题,环境史及城市史两个新兴研究领域起初的交融比较缓慢。
    尽管自然与城市须臾不可分离,但人们往往将自然与文化对立起来,进而将自然与作为文化集中体现的城市对立起来。这一思想可以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但只是在进入近代以后,凭借工业技术革命的成果,自然与城市二元对立的思想才真正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这也导致了主流环保组织对城市问题的长期漠视,在这些组织看来,城市是文明之家,而不是自然所在。
    城市环境史迟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兴起,与美国环保运动的导向有一定关系。作为美国现代环保运动的源头,19世纪末兴起的资源保护运动和自然保护运动,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而对城市问题缺乏兴趣。美国的主流环保组织,诸如荒野协会、塞拉俱乐部、国家野生动物保护联盟等,最初宗旨都是要保护这个国家珍贵的自然遗产,以满足白人中上层休闲娱乐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关注城市问题的环保人士不乏其人,但从总体来看,主流环保组织对城市环境问题并不热心。环保运动的这一取向也限制了环境史学者的研究视野。
    城市环境史是城市史与环境史融合的产物,其出现时间必然要晚于环境史。城市史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而环境史的兴起要稍稍滞后。环境史和城市史的兴起,都是社会现实需要的产物。因为关心城市的兴衰和未来,城市史主要研究城市与人工环境的历史;出于对环境危机的深深忧虑,环境史要探讨自然与人类交互作用的历史。不同的研究旨趣使这两个领域不可能甫一出现便出现融合;作为新兴领域,二者在兴起之初都还需要为确立一种身份认同、争取独树一帜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也有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环境史研究对城市的忽视与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倡导的“农业生态史”模式的流行有一定关系。的确,沃斯特说过:“人工环境完全是文化的表现,建筑史、技术史与城市史已经得到了很充分的研究”,当我们越过了人工环境而转向自然环境,环境史找到了它研究的主题⑩。沃斯特进而倡导农业生态史研究。因为他是环境史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这种倡导得到了诸多晚学之辈的追随。沃斯特的倡导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比如,克罗农批评沃斯特只关注“食品的生产,而对其它形式的生产不加关心”,忽视“城市、公路、贫民窟、工厂、医院、企业、军事设施等”。(11)
    但沃斯特等学者并不认可上述批评。沃斯特说过,“在我的研究中,我没有对城市给予同乡村一样多的重视。但那并不意味着我认为城市环境史无足轻重,相反,我认为城市环境史很重要”(12)。泰德也认为,对沃斯特的批评是断章取义,有失公允(13)。伊森伯格也认为,“对沃斯特的批评并不可信,他并没有将城市与乡村对立起来”(14)。
    或许可以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环境史学界已经就城市环境史的重要性形成了广泛共识。除克罗农外,梅洛西、海斯、塔尔等学者也呼吁要大力加强对城市环境史的研究。梅洛西发表了一篇题为《城市在环境史中的地位》。海斯则认为,“要了解社会对自然的影响”,就必须考虑“城市在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塔尔也指出,“撰写城市史时很难不提到自然因素”。
    二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在美国环境史研究中不再处于边缘位置。现在几乎没有人会否认城市在环境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城市环境史方兴未艾,成为研究热点。城市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城市化、郊区化所导致的环境变迁,城市存在的污染、健康与公共卫生问题,城市对环保运动的推动,都是使城市进入环境史研究主流的重要推动因素。
    城市之所以会成为环境史研究的重要内容,首先是由于城市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历史上,城市长期作为非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城市化日益明显。世界范围内城市居民的比例,在1800年只有2.5%,1900年约为10%,1980年约为50%(15)。而就美国而言,城市人口的比例,在1870年为25.7%,到1920年就已经达到了51.2%,在1970年进一步提高到73.5%(16)。从人口分布、经济产值、政治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来看,城市的重要性都不容否认。
    城市进入环境史研究的视野,与城市化导致的环境变迁也有直接的联系。海斯曾经指出:“城市化对环境状况的不断改变,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城市自身的环境演变,其二是城市通过各种方式对乡村产生的影响,其三是城市扩张对整个世界的影响。”(17)
    城市的建立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人类历史上早期的一些城市,往往建立在“河流岔口或要塞”。在河谷地区建立城市,是因为那里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利于发展农业,而便利的交通也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将城市建立在关隘,是因为那里地势险峻,易于防守。近代以来的许多著名工商业城市,或是出现在煤炭、水力、钢铁、石油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或是建立在有优良港湾、便于航运的滨海地区或江河湖泊的沿岸。不论何时何地,城市的选址及建设都必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
    城市的发展总是要倾力改造自然,城市的景观也因此发生了惊人的改变,并由此带来难以预料的环境问题。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用于建设,山丘往往被夷为平地,山谷、湿地常常被填平。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大量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引进的外来物种。河道被缩短或取直,河流湖泊变得面目全非。树木草地也成片减少,到处都是马路、街道、工厂、商店、学校、住宅、教堂等人工建筑。城市不透水面积的大量增加,加大了洪涝灾害的危险。城市出现热岛效应,气温高出周围农村地区。
    城市对周围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城市居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包括食物、燃料和原材料,都来自城市以外的农村地区。与此同时,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垃圾还不断流向农村地区。汽车出现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有机会去乡村度假,甚至定居。随着城市居民的增多、规模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强度及范围都在不断增加。
    环境史研究不应该将城市排除在外,还因为城市普遍面临着污染、健康与公共卫生等诸多棘手的问题。城市因人口、生产与消费高度密集,而饱受各类环境污染的困扰。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空气和水污染问题经过长期积累,在20世纪中叶集中爆发,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战后以来,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化学污染更是令人不寒而栗。除污染以外,城市还多次爆发过各种流行性疾病,这与人口稠密、营养不良、居住条件恶劣、基本卫生设施缺乏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由于这些因素依旧并将长期存在,直到今天,城市依然承受着各种流行性疾病侵袭的风险。
    城市在环境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还因为城市是“环保运动的温床和主要阵地”。(18)自环保运动在战后兴起以来,环保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环保组织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一系列旨在保护环境的法律相继颁布,环境教育已经开始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全面展开,环境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关环境问题的出版物也越来越多。
    总的来看,环保理念在美国传播的主要社会基础显然是城市居民。美国一系列有关环保理念的社会调查显示,年轻人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具有更强的环保理念;农业、畜牧业、伐木业、采矿业等资源消耗型产业占主体的地区,人们的环保理念较为薄弱,而知识经济及服务经济占优势的那些地区,环保意识较强;就美国各个地区而言,环保意识由东北部、太平洋沿岸、西部山地州及南部依次减弱。总之,环保组织的主要社会基础在城市。
    城市居民参与及支持环保事业,目标尽管不尽相同,但都可以归结为追求生活质量。海斯曾经出版过一本题为《美丽、健康与永恒:美国的环境政治,1955-1985》的专著,这本著作的标题反映了追求生活质量的三个方面:其一是追求生活环境的舒适,更确切地说,是强调自然的美学价值。为此,人们开展了各种斗争,建立自然保护区、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园。其二是追求身心的健康,不仅要活得长,而且要活得好。它要求拥有更清洁卫生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减少因为暴露在被污染的环境里而罹患各类恶性疾病的风险。它不仅要求降低一线工人在工作场所遭遇的环境风险,而且要求不分年龄、性别和阶层,保护每一个人享有平等的环境权益。其三是追求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着眼于人类的长远利益。它强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这对基本矛盾,强调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有机联系,倡导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方式,提倡每个人都身体力行,为减轻环境压力做力所能及的贡献(19)。
    三
    美国城市环境史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举凡城市规划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及能源消耗、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居民生活状况、城乡贸易、城市环境治理,均在其探讨之列。尽管研究对象纷繁复杂,但其根本都是要探讨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变迁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变迁。
    美国城市环境史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城市环境史还处于萌芽状态,虽然已经有学者开始了筚路蓝缕的求索,但毕竟影响有限,不成气候。而进入90年代以后,城市环境史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新兴研究领域。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城市环境史的研究主题分散在多个不同的学科领域。比如,有关基础设施、公共工程的研究源自技术史,建筑技术的研究则出自建筑史学者之手,而医疗史专家对公共卫生与疾病很感兴趣,法学家则研究污染管制,政治史会关注城市改革,城市史和城市规划史则探讨城市发展及市政服务。一些学者还就这些问题出版了著作(2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