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视角的广泛和研究方法的新颖 日本的道教学注意基础研究,道教经典历来是日本学者致力探讨的重点。日本道教学界的泰斗福井康顺(1898-1991),先后在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及大学院学习,毕业后曾到中国留学,他于1952年著《道教的基础研究》,是战后恢复初期日本道教研究的力作。该书分原始道教研究篇,道教经典诸相篇。在原始道教研究篇的四章中,对五斗米道、太平道的历史,两派的交涉及与佛教的关系,都有深入的论述。在道教经典诸相篇的三章中,通过对《道藏》经典及编纂体例的研究,驳斥了所谓《道藏》“真伪参半”的成说,肯定了《道藏》的重要研究价值。他对三皇文和三皇经的区别之分析,《太平经》和《老子化胡经》源流及版本的考证,代表了当时道教研究的最高水平。麦谷邦夫对上清派经典的研究,小林正美对灵宝派经典的研究,都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 道教神仙信仰及道教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日本道教学者致力于探讨的问题。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暎德忠于1962年著《庚申信仰研究--日中宗教文化交涉史》一书,证明日本本土和冲绳、韩国的“守庚申”习俗,来源于中国道教的庚申信仰。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福永光司,致力于道教在海外影响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演讲和论文,来阐述道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他的著作《道教与日本文化》、《道教与日本思想》、《道教与古代日本》,在中日关系史及道教外传史研究领域,可谓是经典之作。酒井忠夫、福井文雅、山田利明著《日本·中国的宗教文化》,以14篇论文分别探讨了道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道教全真派从金元以来居道教的主流,日本学者对全真派的研究用功较多。窪德忠著《中国的宗教改革--全真教的成立》(5),被视为全真教研究的入门书。蜂屋邦夫在全真教研究上另辟蹊径,致力于全真教创教诸宗师的研究,著《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阳和马丹阳》“[5]、《金元时代的道教--七真研究》[6]。王重阳和马丹阳是全真教初创时期的宗师,包括王重阳、马丹阳在内的全真教北七真,是全真教史上最具影响的人物。两书的资料收集最为丰富,可谓全真教研究中重要的著述。蜂屋邦夫新颖的研究视角值得注意,他以全真道士创作的诗词为线索,来解析全真道士的宗教精神世界。致力于道教思想或信仰精神的探讨,侧重从精神层面研究全真教,这显示蜂屋邦夫道教研究的学术特色。2000年10月6-10日,四川大学召开以道教神仙信仰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蜂屋邦夫《全真教草创期的信仰对象》的发言[7],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浓厚兴趣。 对宋元时期道教的新道派净明道,日本弘前大学教授秋月观暎毕生致力于净明道研究,所著《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净明道的基础研究》,是国际道教学界最早研究净明道的力作”[8]。秋月观暎潜心研究净明道十余年,1975年完成博士论文《净明道的基础研究》,并以此前发表的十余篇论文为基础,写出享誉学界的净明道史研究专著。此书理清了净明道历史的基本线索,着重探讨净明道忠孝思想的源流及其特色,净明道与儒教及道教全真、正一诸派的关系,净明道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等问题,可谓是净明道史研究中有开拓奠基之功的著述。 日本老一代道教学者的实证研究方法,可谓是学到了中国传统国学治学方法的精髓。他们在研究中采用历史学的考据方法,对所探讨的问题言必有据,所得结论的可信度也很高。如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编《纬书集成》全六册,从中国文献中广搜博采纬书资料,令人叹为观止。宫川尚志著《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从他发表的《南朝正史道教史料稿》,可见对该段史籍中的道教史料收罗无遗。新生代的日本学者继承了老一代的传统,但又引入了最新的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在研究视野上更为开阔,对道教学研究的问题也更加深入。如丸山宏对道教科仪的研究,运用西方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对道教科仪的探讨就更具说服力。 二、日本道教研究组织及其学术活动 (一)日本道教学会的成立 1950年成立的日本道教学会,是日本道教研究的主要学术团体。在日本道教学会成立规约中,明确规定学会从事的主要事业是:编辑发行学会学术刊物《东方宗教》;主办道教研究主题的研究会、讲演会。日本道教学会总会分设两个事务所,一个设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窪研究室,另一个设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宗教研究室。实际上设立事务所的两个研究单位,也是日本道教研究的两个中心。《东方宗教》创刊号登载日本道教学会总部委员署名的《发刊词》,宣称日本道教学会成立的宗旨说: 众所周知,道教已与中国人的生活浑然一体,故作为东洋学者尤其是汉学家,当然应该研究道教。伴随着当前对中国进行系统研究的契机到来,以前对此领域不甚重视的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因此,我们挺身而出,以研究道教为己任,故与志同道合者组织日本道教学会。……我们的目标,是广泛深入探究道教的实况,赋予道教在汉学中应有的地位[9]。 日本汉学界原来研究道教的学者,都隶属于中国佛教史学会,日本道教学会成立以后,汇集了日本研究道教的学者。1959年日本道教学会重新修订的会则,确定学会的目的是在研究道教的同时,推进与东洋民族有关的宗教、文化的研究,促进会员间的相互联络。日本道教学会之所以扩大研究范围,在于认识到道教给予东洋文化影响甚大,日本所有宗教、民俗、习惯、年中祭祀等,都与道教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1959年时日本道教学会的会员仅有200多人,此后随着日本道教研究的开展,至20世纪末会员已达600余人。与欧美各国汉学界比较,日本从事道教研究的学者最多。日本道教学会机关刊物《东方宗教》于1951年12月创刊发行,至2002年11月已发行至第100号。该刊发表道教研究论文,发布道教学术动态,组织道教论著的评介,登录世界各国道教研究著作、论文的索引。《东方宗教》还刊载日本学者的争论文章,双方对道教学术的不同意见,都可以在刊物上畅所欲言,由此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东方宗教》唯学术是重的办刊宗旨,成为国际汉学界最有影响的道教学术刊物。 (二)国际学术会议的举行 1972年9月,在日本长野县蓼科召开了第二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6),当时世界著名的道教学者汇集蓼科讨论道教学,作为在日本第一次召开的道教学国际会议,给予新时期日本道教研究以深刻影响。蓼科会议有十四名代表作了学术发言,除专门的道教学国际会议外,具有120余年历史的“国际亚洲、北美研究会议”,也是日本汉学家讨论道教的讲坛。1997年7月7日至12日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国际亚洲、北美研究会议”,中国部会讨论的主题是“日本人所见的中国宗教”,其中日本学者的论文多讨论道教问题。 随着日本道教研究的深入,日本和美国的中青年道教学者商议,决定召开两国间道教学者的学术会议,参加者为年龄在30-40岁左右的学者,两国与会学者的人数对等。1995年5月25日至29日,第一次日美道教研究会议在日本东京东洋大学召开。日美两国各有七名学者发言讨论,日本方面的田中文雄、菊地章太、马渊昌也、森田利亚、馆野正美、二阶堂善弘、增尾伸一郎等人,都是日本道教研究领域年轻的学者。日本道教研究新生代学者丸山宏、山田俊、山田利明、浅野春二、游佐升等参与司会和讨论。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为道教,对时代及题目未作限制,提交的论文涉及汉代至宋明时期,从哲学、思想、文学、宗教学等角度探讨道教。一般的国际学术会议都是学界泰斗参加,日美两国青年学者的道教学交流,开创了道教学国际会议的一个先例,反映出道教研究将继续发展的国际前景(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