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借鉴西方学者的现代化理论同时,我国学者也在探索建立自己的现代化研究理论。罗荣渠提出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构想值得特别关注,他总结了西方自二战以后特别是在60年代兴起的现代化研究热潮中出现的诸多的现代化理论,以唯物史观重新构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这些理论成果体现在他的《现代化新论》和《现代化新论续篇》中。(注: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他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础,力图阐明现代化的动力问题,提出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中轴原理。”在以生产力作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中轴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认为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不是划一的、同等的。历史发展是多线的而不是单线的。在对第三世界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作历史的定位,特别是对100多年来近代中国艰难的现代化历程进行了新的阐释。他对东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启动的环境、条件和困难等进行了考察,力图说明第三世界国家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模式,必须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的道路。 为了深入进行现代化研究,首先必须放眼世界,从世界的整体的角度来认识这样一个历史进程。现代化的研究首先就必须研究发达国家是如何走过这一历程的。丁建弘所主编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注:丁建弘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是全面研究和论述发达国家现代化-工业化各阶段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互动互补作用和对世界影响的专著。该书除了从总体上分析了西欧的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外,还分专题论述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俄国、日本等国的现代化进程及其特点。《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化与现代化丛书》是着力探讨西方国家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现代化的过程、方法和经验教训的一套丛书,涉及到西方诸多国家的现代化历程。由于文化环境的不同,每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多视角、全方位的观察,使现代化研究更加富有特色。(注:《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化与现代化丛书》是辽海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反映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的丛书,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俄国、瑞士等分册。) 在对世界现代化进程进行宏观考察的过程中,也需要对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进行新的考察。从中国现代化开始启动的19世纪中叶直到20世纪的最后历程,中国社会的一切变迁、动荡、冲突,中国所有的政治制度更替、经济结构转型、意识形态更新,都包含在现代化变迁的大框架之内,都可以在现代化这一宏大的主题下重新获得解释和价值意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清末的立宪改革,以至近代的工商业、商会、学堂、文化、社会风尚问题,包括与现代化有关的各种人物的问题,都可以进行整体的研究。有的学者从某一特定方面来研究现代化问题,如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近代中国的市场、商会、晚清的改革、近代教育发展、城市发展、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等方面来研究现代化的问题。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注: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年。)一书考察了16世纪以来数百年间中国的市场、物价、人口与耕地、税收、货币、社会和思想等各方面的变迁情况。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注: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一书,深入探讨了商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商会的内部关系、外部关系,商会的功能与作用等问题,着重论述了商会与资产阶级自身现代化的问题与商会在早期现代化中的作用。 研究第三世界后发展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是我国学者对现代化的宏观研究的另一个重点。二战以后出现的新的世界性的现代化大浪潮扩大到亚、非、拉美广大地区,中心在东亚地区。今天,我国学者的现代化研究已经涉及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无疑是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巨大推动。(注:如艾周昌等著《南非现代化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林承节主编《印度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