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月之的《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是近代民主思想研究有代表性的成果。(1)该书所反映的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内容丰富,比较全面,不仅论述民主政体的思想,还包括一切与专制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以及其他各种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的发生、发展,各自的特点、影响。(2)指出中国古代的民主思想重点在反对专制主义,但与近代民主思想有相通之处,是接受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历史依据。中国民主思想的直接来源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不但否定专制制度,更为近代民主国家和人民权利描绘了蓝图。(3)全面地考察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演进历程,认为它经历了酝酿、产生、发展、成熟和转变五大阶段,其间又经过了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四个交替否定的过程,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民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想认识路径,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特点。作者认为,近代中国最早是从御侮强国的目的出发而采用西方议会制度的,它较民族资本主义的进程超前出现。这样使近代民主思想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持点,影响了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完整理解和系统吸收,对于看似与救国没有直接联系的自由平等思想则相对冷落。正因为如此,新文化运动更高地举起了民主的大旗,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在中国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并将使民主制度进一步趋向完善。尽管书中的论断未必都能为研究者所认同,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在认真研究基础上撰写的有独到之处的学术专著。 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专著有唐文权的《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陶绪的《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和罗福惠主编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等。对于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特点以及它存在的缺陷,各书都作了一定的探讨,对传统民族主义的特点和缺点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在近代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发生了重要变化。陶绪在书中考察了传统民族观念及其在晚清的变化,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传统民族观念中有的内容因不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而被淘汰,有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新的近代民族意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思潮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重要来源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直接原因是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罗福惠在书中论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中中国乡村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近代民族斗争的巨大影响。虽然他们限于阶级地位和认识水平不可能找到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但却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重要力量。唐文权在书中则提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不仅是政治的,而且还有经济的和文化的民族主义思想。这拓展了民族主义思想研究的范围。 对于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潮,近20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因而发表的成果较多。在那些系统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社会思潮史中,差不多都辟专章论述无政府主义思潮。此外,还出版了4部专门研究无政府主义思潮的著作:徐善广、柳剑平的《中国无政府主义史》,路哲的《中国无政府主义史稿》,蒋俊、李兴芝的《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汤庭芬的《中国无政府主义研究》。它们在对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思潮发展线索的认识上虽稍有差别,但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传入时期,1907年至五四运动前后为形成、发展时期,1923年到1941年为破灭时期。其中蒋俊、李兴芝的著作就是按照无政府主义思想从传入到尾声的发展变化线索顺序撰述的,脉络清晰,比较系统。作者认为,中国无政府主义,主要是一个以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为特点的思想派别,它不仅提出了防止资本主义的口号,而且还发表了一定的反封建和要求民主的言论,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作用,不能简单地否定。这种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态度是可取的。而汤庭芬的著作则横向分析解剖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具有明显的专题性研究性质。这几部著作都是在80年代末以后出版的,此前已有一批研究中国无政府主义的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发表,如胡绳武、金冲及的《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杨天石、王学庄的《同盟会的分裂与光复会的重建》,张磊、余炎光的《论刘师复》等。这些研究,有助于后来专门研究的深入和专著的出版。 较早的近代伦理思想史专著是1984年出版的张锡勤等撰写的《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随后是1993年出版的徐顺教等主编的《中国近代伦理思想研究》和张岂之、陈国庆的《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前二书着重于人物伦理思想研究,所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人物的伦理思想。后一书的下限至五四运动,在体例上有所突破,兼顾对社会伦理思潮和著名思想家的论述。作者对近代伦理思想发展的脉络作了清晰的阐述,明确地提出中国近代伦理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并认为,“近代中国始终没有建立起兼采中西伦理道德精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思想体系。而且由于民族生死存亡始终为最急迫的问题,这就决定了伦理思想的建设不能成为主题”。书中还就一些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中国近代以来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应当如何建构,它应当是怎样的理论形态,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西方近代伦理学说中的精品怎样结合等问题,的确值得探讨,它的提出对于近代伦理思想以至近代思想史的深入研究都是有助益的。 (四)新中国建立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取得的成绩,是本世纪前50年所无法比拟的。也可以说,中国近代思想史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建立起来,并不断地发展的。论文和专著为数都很多,不用说读不过来,要摸清楚也不容易。本文为了把研究情况讲得具体些,不能不举若干著作或论文为例以说明问题,意不存褒贬。或许有些论著更具代表性,由于不了解或疏漏,而没有提到,只好表示歉意了。在文章即将结束时,提出几点思考: 第一,50年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从系统性著作发展的情况来看,经历了由按时期依序论述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到主要按思潮分类论述,由思想史或政治思想史到社会思潮史的变化。这里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社会思潮史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是相同还是不同? 顾名思义,思想史的内容广泛,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思想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社会思潮或社会思想不应等同于政治思想,它也只是思想史中的一个方面。不过就现已出版的著作而言,三者并没有多大区别,主要都是写政治思想。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着被瓜分、亡国的危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时代的主题,政治思想突出是不奇怪的。但是突出不是唯一的,它不能涵盖全部思想史。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范围是什么,意见也不一致。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是这个时期各种思想观念(尤其社会政治思想)新陈代谢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看来这还需要加以探讨。 第二,90年代以来出版的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著作,几乎都以“社会思潮”命名。但什么是社会思潮,研究者的说法也不一样。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所谓社会思潮,就是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层、阶级或整个民族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而又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而有的研究者则认为,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是指发生在中国社会的带有资本主义倾向和性质的思潮。这两种说法,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里还牵涉到与社会学的关系问题。例如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范围,有的学者是这样界定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继承和相互碰撞与融和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⑤这个定义,跟前两种关于社会思潮的界定也不一样。就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研究来说,它的范围是什么也是值得探讨的。 第三,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系统著作,从以著名思想家及其代表作的依序论述,到着重对各种思潮依序论述,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有突破,但是,也还不能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体例结构就已经完善了。因为以思潮为序与按思想家排列存在着类似的局限,民间思想则很少或没有反映。 第四,历史和历史人物是客观存在的,而研究者都有其主观观念,要做到实事求是地、准确地评析人物的思想并不容易。由于依据的主要文献是历史人物留下的文集,加上研究过程中容易产生偏爱,好的思想加以拔高,不好的思想则为之开脱、辩解,这种状况应力求避免。 注释:①《评〈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哲学研究》1956年第1期。 ②《新建设》1962年第12期。 ③《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5―286页。 ④汪林茂:《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四个转折点》,《求是学刊》1985年第5期。 ⑤《专家学者研讨中国社会思想史》,1999年3月26日《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