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凉史学述论(4)
三 五凉史学,以其独具的特色立于学术文化之林,成就斐然,蔚为大观,影响颇大。 一、五凉史学发展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史学家,如阴澹、刘庆、索晖、索绥、张谘、郭韶、段龟龙、张资、宗钦、阚骃、刘昞等。他们大多隶籍敦煌。在僻处边陲的河西一隅,有如此众多的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仅见的。 五凉史学家中,成就显著,为当世所尊崇,更为后世所称誉者,首推历仕西凉、北凉的敦煌学者刘昞。刘昞字延明,父宝以儒学称。刘昞幼年就学于博士郭瑀,其后隐居酒泉,聚徒讲学,受业者500余人。西凉时,历官儒林祭酒、从事中郎、抚夷参军。刘昞治学勤谨,虽政务繁忙,犹手不释卷,其著作有《凉书》十卷,《敦煌实录》十卷,《三史略记》一百三十篇、八十四卷,《靖恭堂铭》一卷,《方言》三卷,又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等。后仕北凉,深受沮渠蒙逊礼遇,沮渠牧犍更尊为国师。入北魏后,备受优复,归老姑臧。刘昞一生笃志经文,博洽淹贯,著述颇丰。北魏时,即以其“遗文兹在,篇籍之美,颇足可观”,称为“德冠前世,蔚为儒宗”的“河西硕儒”(53)。至唐,刘知几对其在地方史学上的成就和贡献,极致称誉:“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地方,罕闻爱异。其有如常璩之详审,刘昞之该博,而能传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54)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欲求不朽,弘之在人。何者?交阯远居南裔,越裳之俗也;敦煌僻处西域,昆戎之乡也。求诸人物,自古阙载。盖由地居下国,路绝上京,史官注记,所不能及也。既而士燮著录,刘昞裁书,则磊落英才,粲然盈瞩者矣。向使二贤不出,二郡无记。彼边隅之君子,何以取闻于后世乎?是知著述之功,其力大矣。”(55) 二、五凉史籍,真实地记载了五凉政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山川地理、风土民情等内容,更记载了境内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追述先民,详载当世,又备述其立国原委和文治武功,为西北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对地方史和少数民族史学的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五凉史著多为当地人述当代史,所载史事多为作者所亲历,详实可信,其内容为当时及后世学者撰史所采摘和援引。北魏时,崔鸿采刘渊、石勒、张轨、吕光、秃发乌孤、李暠、沮渠蒙逊、冯跋等十六国国书资料,撰成《十六国春秋》(56)。唐初敕修晋史,参修史官“采正典与杂说数十余部,兼引伪史十六国书”(57),撰成《晋书》。又由于五凉史籍专详一隅,其资料亦为后世注疏家所征引,如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郦道元注《水经》,多处援引阚骃《十三州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张资《凉州记》等。足见其史料价值极高。 由于历时久远,屡遭变迁,五凉史籍亦难免散佚湮没的厄运。如今仅在一些类书,如《初学记》、《太平御览》等,或后人所辑佚书如屠乔孙等辑《十六国春秋》、张澍《二酉堂丛书》等中,尚可见到少量引文和部分佚文。这些引文和佚文,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至少可以订补《晋书》相关列传和载记的缺误。 三、史书的编纂和命名,亦有所创新。阚骃的《十三州志》,虽为地理书,因其编排整齐,“凡叙山川州郡,莫不备纪先贤”(58)。唐刘知几称“阚骃所书,殚于四国。斯则言皆雅正,事无偏党者矣”(59)。延至现代,亦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地理总志。刘昞《敦煌实录》,刘知几极力称美其“矜其乡贤,美其邦族”,“置于他方,罕闻爱异,”“著述之功,其力大矣”。余嘉锡先生详考历代典籍,指出:“寻古之以实录名书者,实始于刘昞,……计敦煌之为国都,才五年耳,暠既未尝称帝,昞又以地名书,非如唐、宋之实录也。……盖昞籍隶敦煌,著书以序耆旧,因其地尝为国都,故纪李暠之事以提纲,《隋志》缘斯列入霸史。后来许嵩《建康实录》画地为书,非都建康者不录,举例命名,盖昉于昞”(60)。 四、五凉政权地处边隅,在当时南北阻隔,各国间又互相攻伐的状况下,学术文化的传播、交流受到极大限制。然五凉政权往往排除干扰,将其学术文化传播到了江南,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各族文化的融合。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北凉沮渠蒙逊“世子兴国遣使奉表,请《周易》及子集诸书, 太祖并赐之,合四百七十五卷。蒙逊又就司徒王弘求《搜神记》,弘写与之”(61)。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茂虔奉表献方物,并献《周生子》十三卷,《十三州志》十卷,《敦煌实录》十卷,《凉书》十卷,《赵{K1C503.JPG}传》并《甲寅元历》一卷,《孔子讚》一卷,合一百五十四卷。茂虔又求晋、赵《起居注》诸杂书数十件, 太祖赐也”(62)。宋与北凉互赐典籍,五凉史著亦借此传到南朝。 五凉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因作者众多,史著颇丰,又都是当地人述当世事,记载详尽真实,为后世史家称道。但因五凉政权偏居西北一隅,国运短祚,加上受当时政治、军事及整个历史环境所局限,没有产生大部头巨著。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