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史哲学的产生与中国传统史学的转轨(2)
在16~17世纪,西欧人文主义史学大盛,史坛中的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思潮已经开始萌发,自古未有的史学界的伟大新变革,正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而在积极酝酿。另一方面,中国史坛虽然还停留在封建史学的阶段,但由于传统史学树大根深,这时仍能推出一些名篇巨着。如《明史》,编修三次才成书,参预撰写的人员前后达2~3百人,历时95年,参考的原始资料有数万卷之多。这样的规模,是当时西方各国无法企及的。尤其是出现了疑古学派,如明中叶的胡应麟(1551~1602),着有《四部正讹》3卷;清初的姚际恒(1647~约1715),着有《古今伪书考》1卷,都已经初步具有鉴别史料的科学方法和批判旧史的犀利眼光了。 如果不从一般描述性史籍的角度,而直接从历史哲学滥觞的角度来考察,我们注意到,16世纪后半期法国波丹(1530~1596)发表了《理解历史的方法》一文,认为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并把其进程分为三个阶段:东方各民族占优势的阶段,地中海沿岸诸国占优势的阶段,北欧诸国兴起的阶段。这是西方第一篇比较详备的历史理论着作,不过,它在当时只是个别的文化现象,还不能构成一种文化气候。而且,中国到17世纪,也已经出现了王夫之(1619~1692)《读通鉴论》这样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的专着了。《读通鉴论》30卷,附《叙论》4篇,是王氏晚年思想成熟期的作品,它的基本历史观念,大致可以归纳为进化论的历史发展观、天人并重的历史动力观、理势相成的历史规律观、功利主义的史学效用观四项。有趣的是,王夫之也把中国数千年古史分成三个阶段:夏商周三代以前,是“天下虽合而固未合”的阶段;自三代经春秋战国至隋唐五代,是“一合一离”的阶段;从宋朝灭亡到王夫之的时代,则是治时“中国有共主”,而乱时“中国并无一隅分据之主”的阶段。实际上,不仅波丹与王夫之,直到18、19世纪勃然兴起的西欧各国的历史哲学家,相当多人仍主张历史三大段划分法。 当然,他们的历史分段的具体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与波丹等人的历史哲学相比,王夫之至少有三大局限。其一,缺乏世界史的视野。王氏只谈中国历史演变的轨迹,而西方,就法国来说,15世纪初已有佛罗莎特(约1337~约1410)写成《英法诸国编年史》,主要记载百年战争的情况和有关各国的外交活动。17世纪前叶,更有道比涅(约1550~1630)的《世界通史》问世。故而夹在佛罗莎特与道比涅之间时波丹的历史哲学论文,也是泛论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其二,缺乏理论化的逻辑体系。王氏之论,附丽于《通鉴》史事之上,就事论事,即事立论,没有独立的逻辑结构和明显的理论体系,或者说,他的历史哲学的内在理路,是隐藏在对具体史事的评论之中的。(中国传统的文评、诗评,也是如此作派。)这无疑大大减弱了他的着作的抽象化程度,减弱了反思的色彩,也不利于他的历史观朝高度理论化的思辩的方向发展。其三,缺乏近代型的文化背景。欧洲自16世纪后,相继发生尼德兰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文化日益高涨。而中国,当时有无真正意义的资本主义萌芽,迄今尚未定论。照流行的说法,是刚刚出现稀疏的萌芽,而且发展极其缓慢。总之,王夫之时代没有西欧那样的资产阶级政治民主,没有那样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没有那样的数理科学(自然科学)成就,也没有那样的启蒙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尤其是清初重建的极端专制的君主集权制,实行文化高压政策,王夫之的具有某些启蒙、民主色彩的历史哲学,不可能继续正常发育,不可能清除自身非哲学、非反思的杂质,建立起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一个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哲学家,王夫之是后继无人的(便是他本人的书,也直到清代晚期才得以印行)。 (三) 如上所述,16~17世纪的中西史学已各呈异趣。不过,如果单单截至16~17世纪,恐怕还不能说中国传统史学已经落后于西方近代史学。不作具体分析,笼统地说16~17世纪西欧史学是资产阶级史学,因而必定大大超过同时代的中国封建史学,大约也算一种简单化、绝对化的贴标签式的“阶级分析”。 当然,我们说16~17世纪中西史学各有千秋,是就当时的现状说的,而不是就当时的趋势说的。进入18世纪后,中、西史学愈加分道扬镳,愈加迥然异趣,而这正是16~17世纪中、西史学各自合乎内在逻辑的发展。 18世纪中、西史学发展的不同风貌,具有多方面的内容,而最重要的差异,我以为乃是西欧历史哲学的兴起和中国考据方法的盛行,它们是一个世界性总变化的两个侧面。 18世纪西欧的历史哲学,是一个光彩陆离的世界。1725年,意大利学者维柯(1668~1744)出版了一部五大卷的历史哲学巨着,后经修改,题为《新科学》。他虽然也讲神,也信宗教,但反对用神学观点解释历史。在他看来,不是神造人,而是人造神,人类各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有共同性基本原则的发展过程。这些基本原则,往往用“系定理”的概念来表述,把自然科学成就渗透到人文科学中来。书中指出,每个民族的历史,都要经过三个阶段:童年期实行神权政治,是神的时代;青年期实行贵族政治,是英雄时代;将年期实行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是人权时代。1784~1791年,德国思想家赫德尔(1744~1803)先后发表《人类历史哲学的观念》四册;主张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民族精神来考察各种历史文化的特征;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从头绪纷繁的历史事实中抽绎出人类社会演进的规律。还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诗的时代、散文时代和哲学时代等三个阶段。60岁的着名哲学大师康德(1724~1804)受他学生赫德尔此书的启发,也于1784年写成了《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宣称“人类的历史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也就是说,人类历史是一个抽象目的依照一定计划、一定规律的具体展开。并且,他深信人性的完美终究会在历史之中充分实现。康德把历史纳入一个富有辩证色彩的思辩体系,对黑格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法国的一大批思想家,如伏尔泰(1694~1778)、卢梭(1712~1778)、孔多塞(1743~1794)等人,也各自发表了关于历史哲学的见解,都认为历史过程是理性可以理解并被道德所准可的。这股历史哲学潮流,促进史学挣脱神学的藩篱,成为一门关于人类自身发展的学科。 而在中国,18世纪史学的最高成就,是历史考据学。千百考据家们倾尽全力对旧史加以重修、辑佚、校注,还编写学术史,如全祖望(1705~1755)等人的《宋元学案》;编写历史地理,如胡谓(1633~1714)的《禹贡锥指》;编写古器物铭志学,如王昶(1725~1806)的《金石萃编》;等等。他们注重各种史料的搜辑、鉴定和整理,爬梳剔抉,去伪存真,颇有近代的科学研究之风。一些考据大家不以经、史圈囿自己,利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金石学、律历学方面的知识,对历史资料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考察、研究,也具有某种开拓学术视野的功绩。但从总体上看,18世纪的乾嘉史学重归纳,轻演绎;重材料,轻理论;重客体,轻主体、重实证,轻思辩;重微观考察,轻宏观综合,仍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拓展。它虽造成中国一代文化大观,但放在整个世界文化大潮中,毕竟只是一股精细别致而未必适应总体格局的支流。可以代表19~20世纪史学之未来的,不是中国的乾嘉气象,而是欧洲的文化新潮。 《说文解字》称:“史,记事者也。”诚如所言,中国的传统史学,是记事之学,档案之学,各朝的《实录》特别发达。因此,中国古代对史家的最高要求,是秉笔直书,以“如实”为第一要义。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记录,就是史籍;对史料的蒐讨排比,就是史家。但是,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如同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那样主张完全拒斥理论的先导是行不通的。要观察某一事物,首先有一个必须注意该事物哪些方面的问题,而这取决于观察者关心什么,取决于他的知识素养。观察总是要选择的,要选定对象,要确定任务,也就需要有预设的问题和观点。较大规模的观察,还要把对象分类,这又关系到分类的标准问题。这些都涉及理论框架。爱因斯坦说得好:“正是理论,坚定观察的内容!”自然科学如此,以繁复奇诡的人类生活为对象的历史学更是如此。缺乏历史哲学的总体统摄,单纯标榜如实、直笔,过于依赖直观的观察和记录,史学发展是行之不远的。在古代中西方都没有历史哲学的情况下,这个缺陷尚未明显暴露出来。一俟世界进入近代时期,历史学的近代化、现代化的任务已经提了出来,西方各国已先后产生、发展了自己的历史哲学,中国史学长执牛耳的传统地位便岌岌可危,甚而陷入困境。 这里应当说明的是,中国传统史学并非纯粹只是史料的堆砌;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发展,也有史观的演化、史体的沿革,但这些毕竟不能等同于大视角的转换和理论、方法各异千秋的史学流派大争鸣。中国古代史籍丰富、史家众多、史学连续性很强,这当然也是一大优点,但也不能以此掩饰它相对于近代西欧史坛显得比较沉闷、缺少活力的弊端。17~18世纪中、西史学冲突、渗透和较量的归宿如何,只能取决于19~20世纪世界史学实践的大格局,其中包括历史哲学在中国这一时段的命运究竟如何。稍可自慰者,当此20世纪临近收束之际,我们对于历史哲学健康发育成长的重要性,已经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切的领悟了。 注释: ①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第161页,三联书店,1956。 ②《孟子·滕文公(下)》 ③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第1-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④参见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前言》,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1页,人民出版社,1972。 ⑥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第15页,商务印书馆1991。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